中世纪天皇是武家傀儡贞明皇后,其职能仅限于神职工作,这是一般贞明皇后的说法。

  笔者最近看到一种理论,偏要标新立异。以黑田俊雄为代表的“权门体制论”即是一例。其大致内容为贞明皇后:中世日本,公家、寺社、武家共治天下,而非武家独大,似乎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

  

  有这么简单反转吗?

  我先谈谈公家、寺社势力衰落的几个阶段:

  1、

  保元之乱(1156)后,武家从幕后走向前台。说平清盛建立了第一个武家政权,也对也不对。作为后白河天皇的近臣,再怎么嚣张(“若平家无,则天下无”《平家物语》),其权力,依然依附于院(平清盛仁安二年任太政大臣,令制官的顶点)。

  

  即使平清盛在鹿谷之谋后跟后白河院分掉扬镳,即使使自己的外孙安德天皇登上大位。大体来说平清盛还是在规矩之内行事。绝无平将门“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也没有日后源赖朝在关东实质上独立于朝廷的举动。总之,是权臣而非异数。

  2、

  转变开始自源赖朝。

  正当平清盛病殁,平家群龙无首。木曾义仲大闹京都之际。源赖朝却在关东执行了大江广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扎扎实实做制度建设。设侍所、政所、问注所,自己在朝廷外另立了一套司法、行政、军务机关。在基层设置守护、地头。随着消灭西国平氏和奥州藤原氏,守护、地头和御家人制度推广至其他地区。其中当然受到不少阻力,比如文治二年(1186)朝廷下达了《纠断非道,又可停止武士滥行国国事》院宣,宣布在37国停止武士滥行,除没收平氏所领及谋反人所领可设置地头,其他公私新领停止设立地头。不过文永弘安之役后,地头、守护制度推广至西国。

  

  2012大河剧平清盛中的源赖朝

  平氏覆灭后不久,源赖朝请奏,尽罢后白河院近臣,安插亲镰仓官员,朝廷对此照单全收。

  源赖朝死后,大权旁落至外戚,幕府执权北条氏手中。承久三年,后鸟羽院发布院宣,指幕府执权北条义时为“朝敌”。两个月后,北条义时长子北条泰时带20万大军“上洛”,流放主谋后鸟羽院等三位上皇。这是全所未有的变化,也是“朝敌”首次战胜朝廷。

  

  后鸟羽院

  承久之乱后,幕府在京都设六波罗探题。“权门体制论”认为以往对六波罗功能的解释偏重于监视朝廷,而该理论更强调六波罗府在朝廷和镰仓之间的沟通作用。

  那你猜沟通什么?(笑)

  除了管理御家人,六波罗府还负责调解寺社的争端、京都治安的维持,甚至是···插手皇位的安排!

  如果监视朝廷不是六波罗的主要职能,那你猜幕府如何在后醍醐天皇正中之变(1324)倒幕阴谋雏形之时,果断行动,抓捕后醍醐近臣?

  3、

  室町幕府时期,将军家权势不强,天皇也好不到哪去。

  稍微往前倒一点,后嵯峨天皇继任人选问题导致的天皇家内部纷争形成了皇位继承的大觉寺统(龟山)和持明院统(后深草),当时幕府执权北条贞时和稀泥,说既然这样你们两个世系就轮流当天皇吧。

  

  出自1990年大河剧太平记

  偏偏有不甘于两统迭立的主(后醍醐天皇),他韧性还超强,不灭镰仓誓不罢休,历经十年,倒幕成功。

  好事不长,建武二年(1335),源氏统领足利尊氏和后醍醐天皇撕破脸皮。被宣布为朝敌的尊氏处处挨打,后来抬出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请得诛讨朝敌新田义贞的诏书。由此形成在京都的光严天皇(北朝)和在吉野的后醍醐天皇(南朝)“一天二帝南北京”的局面,史称南北朝。

  室町幕府将军权力不强,主要在于幕府既没有向镰仓那样在各地安插北条家的守护、地头,也没有向后世德川一样安插亲藩、普代大名(德川家800万石谁敢造反!)。而是以足利家臣(三管领)为核心,在各地设置守护大名。大概是由于从足利尊氏起,将军的恩赏就特别慷慨。导致将军就没多少直属管辖地!因此我们看到室町幕府频繁发生有力守护大名生乱的例子,比如明德之乱(1392)半个世纪后,山名家有成了六分之一殿下,实为尾大不掉。镰仓公方时而叛乱(永享之乱),应仁之乱(1467-1477)后各守护大名纷纷回到自己领国,将军权力彻底空心化,而到明应之变(1493)时,将军连自己的继承人也决定不了了。

  

  日本国王源道义

  总之,足利义满,尤其是嘉吉之乱后,幕府对朝廷控制能力下降,其实如果全面的看,是幕府对整个社会控制力的丧失,而绝非朝廷自主性增强。

  下面就说说朝廷。

  光严天皇是足利将军的正统性来源,然而光严继位时,身边并无镜剑玉三神器,虽然也不是头一遭了,不过合法性大打折扣。何况神器就在南朝大觉寺统手里。所以北朝天皇仰幕府鼻息完全可以想得到。甚至出现了大名土岐赖远拦射光严上皇牛车的情况。

贞明皇后,九条节子皇后

  

  还有更憋屈的。

  观应年间,幕府文治派(足利直义)与武断派(高师直)内斗,演变为内战。将军足利尊氏一度废除北朝,向南朝交还夺来的三神器,史称“正平一统”。战况好转后,随即立后光严天皇,复建北朝。至此,北朝天皇的威信已经完全扫地。甚至后日足利义满跟天皇嫔妃暧昧,朝廷大气都不敢出,义满死后还要追赠“太上天皇”称号(后被管领斯波义将退回)。

  然而偏偏是北朝笑到了最后。现在的天皇,正是出自后小松天皇这一脉。

  4、

  应仁之乱后的朝廷呢,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后土御门天皇时期,别说宫廷仪式无钱举办,甚至他本人死后43天才有钱下葬。

  

  出自1994年大河剧花之乱

  后柏原天皇,登基22年后才有钱办登基大典,死后尸体放至发臭,仍无钱下葬。

贞明皇后,九条节子皇后

  后奈良天皇,自己靠卖字某得生计,死后尸体停了两个半月。

  直到织田信长上洛,特别是出身贫贱的羽柴秀吉掌握天下之后,天皇的日子才在互相利用之间好了起来。

  好日子也不长。

  文禄庆长之役,丰臣秀吉建议后阳成天皇移驾中国北京(后阳成:WTF??),因为秀吉没成功才作罢。

  

  后阳成天皇

  很快,秀吉病死。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开设幕府。官位的叙任乃至改元都要经过幕府许可。庆长十四年(1609),爆发了公卿和宫中女官私通的“猪熊事件”,当然这案子是京都所司代办的。很快,被戴了绿帽子的后阳成退位。

  德川幕府可是注重依法治国的,除了用法条管理武家和寺社外,还公布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教天皇和公卿做人。

  元和六年(1620)年,后水尾天皇迎娶二代将军秀忠和子为中宫。

  宽永三年(1626)年,天皇巡幸京都二条城(将军居所)。转年发生紫衣事件(后水尾向京都大德寺僧侣授紫衣,当然不是免费的你懂。事先未同幕府商量。幕府事后取消了朝廷的敕许),朝廷颜面尽失。

  宽永六年(1629)年,后水尾退位,有德川家血脉的明正天皇登基。幕府大胜利。

  再往后,幕府和朝廷关系挺平稳的,直到幕末。明治的前任孝明天皇还主张公武合体,反对倒幕呢。

  所以说中世天皇家的黑历史那么多,他不是傀儡谁是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