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成长求学的路上我自岿然不动的上句是,见识了不少的名师,聆听我自岿然不动的上句是他们别具特色的课堂演绎,分享他们卓有远见的研究讲座,冥冥之中,一种亦步亦趋地追逐感油然而生。但他们深厚的学识,站在舞台前方的姿态总令人有一种望而却步的距离感。于是,内心深处,那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畏惧感与日俱增。
2016年4月27日,在市名师工作室研训活动中,与美读专家邢淑红一次零距离地接触,那博学、智慧、深蕴的文化修为,让我自岿然不动的上句是我真切地感受到她作为名师博大、谦逊,朴实的人品,那种畏惧感在交流对话中渐渐隐逝。
那天上午,受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省特级教师谢安平之约,为工作室成员及永安的语文教学爱好者做《一主两翼教学设计解读》(“一主两翼”即以语文教材为,以自主开发的《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读为“两翼”)的公益讲座。邢老师从常态文本细读披入,为与会老师分享她“与读共舞,克服惰性我自岿然不动的上句是;独立去闯,打开生命;敏感警觉,新鲜好奇;行走文本,千万次问”的文本细读经验。进而结合课例畅谈如何进行“大单元美读式教学设计解读”策略。说实话,早先听朋友谈及邢老师的“美读”主张如何精妙,如何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让灵魂在文字中穿行,但不善于读的我,一听“美读”教学,并总感觉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教学策略。于是,以“我不太会朗读”为借口婉言回绝朋友的推荐。因此,当话题切入伊始,我并有一种莫名的沉睡欲,闭上眼,并来了一场“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静默。
迷蒙中,《雷雨》课例解读设计,在邢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层层推进,那充满磁性的声音,那巧妙运用“两翼”文本融入教材文本的导读设计,让我模模糊糊感受到“美读”唤醒学生诵读潜沉的力量,好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美读”教学设计!我不禁在内心赞叹!渐渐地,我似乎模模糊糊地感触到“美读”的教学价值——带给孩子健康正能量的教学!我的心灵隐隐约约得到一次次震撼。
兴奋,期待不断地在我内心泛起涟漪、激起波澜,不断地分享着邢老师“美读”的智慧。《生命 生命》《触摸春天》《燕子专列》……一篇篇不同学段的文本在邢老师的阐述中详尽地呈现出“词语”教学的秘密:复习词语,留下中心词,用词语说与课文相关的句子,了解课文内容,给词语归类,梳理课文脉络,围绕中心词展开学习……妙哉!引导学生确切地掌握词语,是提高其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此,学生既能把词从文章中拿出来理解,又能放进文章中运用,这不正是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吗?这不就是课标反复强调的“语用”吗?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对于‘词语盘点’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语的音、形、义的“盘点”,而更应该通过这样的‘盘点’进行顺应学生学习思维的教学设计。唯有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自然无痕地彰显教学、学习生成的智慧。
如此“盘点”,运用文本词语中最具有价值的‘种子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不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苦苦追寻的教学设计策略吗?多少次,我为了找到适合教学思路的“种子词”而冥思苦想;多少次,我为了找准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的“种子词”而反复推敲琢磨。原来,“种子词”尽在“盘点”词语中。
“词语盘点”居然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正当我为自己满满的收获感到欣喜,不知不觉发现邢老师出示了《鱼游到了纸上》的课件,要求在场的学员解读文本,找到“种子词”设计教学思维导图。向来听讲座只是听听记记,回去消化而已,怎么还得当场训练呀?我顿感疑惑,走形式的吧?哎,没事!永安这么多优秀的骨干教师在场,即使要交流也轮不到我。只见,会场工作人员忙着发纸张,整个会场,并不是全场的人都有接受这样的训练任务。一是每一位名师工作室成员;二是前三排的老师(后来知道这是“美读”课题组成员)接受了此“殊荣”。
不敢怠慢,与我身边的两位工作室成员忙着阅读文本,找到文本中的“种子词”,开始了思维导图设计之旅。十分钟后,邢老师并穿梭在人群之中巡视。
约摸过了二十分钟,我们把设计好的思维导图塞在了抽屉里,展示也开始了。
“后边的三位帅哥,我看设计得还挺不错的,上来展示一下好吗?”
糟啦!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才展示完一位美女教师的作品,咋就如此迅速点将到我们这“帅哥”呢?看着邢老师真切的眼神,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我哪敢拒绝,何况导师谢安平主任早已把目光投在了我们的身上。在同行“帅哥们”一再地“抬举”下,我战战兢兢地拿着稿纸走向了前台。
邢老师立马走了过来,递给话筒,我左手拿着稿纸,右手顺势接过话筒,或许是胆怯,或许是紧张,没看上邢老师一眼,就面向大家,开始了我的开场白“非常感谢邢老师特别的慧眼,发现了我们特别的“帅哥”小组,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特别的思维导图设计……”
“好长的开场白呀!老师们,这开场白够特别的吧!有没有听出弦外之音,帅哥们的思维导图中心词是什么?”,全场一片整齐的回答“特别”。回看一下邢老师,那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如春风拂面,一下子与名师的距离感缩小了不少,并回了一句“这么特别的时候,怎么能不多说一些特别的话呢?”会场里,一阵哗笑。现在回想起来,着实有些幼稚,根本没有听出邢老师当时的弦外之音——要切入主题啦!我也不知道当时老师们的哗笑是因为邢老师的智慧引导而露出的会心微笑,还是因为我和邢老师风趣的对话,或是我用那不太准确的普通话进行的开场白而开怀一笑,不管因为什么,能如此轻松地与邢老师近距离地对话,足矣!
哗笑过后,开始讲述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种子词”——“特别”的解读。也许是紧张吧,刚开始解读,忘了台词,随即看看拎着的稿纸,呀!真有点屋漏偏逢连夜雨!好好的稿纸卷折起来,分明是想出我的丑。我用拿着话筒的手去打开,接着讲述“我们小组以‘特别’为‘种子词’贯穿全课的教学思路:因为,从课题到场景再到人物事件呈现出‘特别’的意蕴,为此构建了四个层次的‘特别’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特别的场景,特别的人物,特别的事件,特别的启示……”
哎,怎么思维又短路了呢?正想看看稿纸,怎么又卷回去了呢?正准备又用拿着话筒的手再去打开那翻卷的稿子,“来,我帮你拿稿纸,你继续说。”邢老师很快的站到了我的左边,有一种不容我拒绝的感觉,拿过稿纸,稿纸在邢老师双手的指间紧紧地捏着,紧挨在我的身旁。稿纸似乎在邢老师的手里也特别听话,方方正正的,一点儿不打卷,我只要稍稍一瞟并能清晰地看到思维导图上的每一个文字。
时间缓缓地流逝,我的思维导图设计的阐释不知不觉过了十余分钟,就在我准备拿回稿纸的一瞬间,稿纸依然还在邢老师的手上方方正正地垂竖着,那么的平整,那么的方正,没有一丝的打着卷。
回到座位,收到朋友给我发来当时对话场景的照片,细细欣赏着珍贵的一幕,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好样的,邢淑红老师!不仅讲座讲得有条有理,自然无痕,给听着以美的享受,而且就连拎着稿纸的姿态,也是那么自然得体,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给人留下了难忘的瞬间。我得意地将照片发在了微信相册,表达自己的幸福,表达自己的感动,朋友们很快跟贴点赞,导师也发来“给起个题目《名师为我拎稿纸》”的建议。我更是一阵欣喜,是啊!“名师为我拎稿纸”多么别有深意的标题。
拎稿纸,极其简单的一个动作,极其朴素的一次互助,但这一“拎”,却拎起我在表达过程中的自然、顺畅;拎起我的自信、幸福,同时也拎起了邢老师的平易、亲和的人品。“一个人,贵也好,贫也好,尊也好,贱也好,都有享受美的权利。”(邢淑红:《和“主题阅读”美丽相遇》)这是邢老师追求“美读”的初衷。也许,“美”的种子,渗透进了邢老师的每一滴血液,于是,并有了她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美”的彰显。专业追求如此,为人亦如此,尽其所能,让她身旁的每一个人体验美的心境,享受美的快乐。这是何等的境界!
朴素是美的极致,为与邢老师的美丽相遇而庆幸,为邢老师拎稿纸的朴素之举而点赞。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沙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