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汉驾崩,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奇葩”的朝代,东汉的皇帝虽然地位最高但是却需要看两个人的眼色行事,有一个是太后,是皇帝名义上的亲生母亲其实属于养母,另一个人就是皇宫的大管家,也是皇帝身边权力最大的太监。在东汉时期,太监行业简直发展到了巅峰,东汉的太监们可以说是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翻身做主人的心态。
东汉的太监既可以指挥下属,即使是高官也得听从太监的命令,也能抱养儿子,驾崩他们的儿子甚至还能世袭曾经的太监官位,这样的政策对于太监来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优渥,但是究竟为何太监们能够拥有这一切良好的待遇呢?
这都要归功于一位太监行业的领头人物——郑众。郑众是南阳人,有关他做太监的原因,史书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当初的时代背景进行推测,因为太监行业实在是太过特殊,他要承受比常人工作更大的痛苦但是也有一手遮天的机遇,所以风险和回报都是相对等的。于是愿意从事太监行业的大多可概括为三类人驾崩:一是俘虏,二是罪犯,三就是穷人。
俗话说穷凶极恶,这三类人都是在普通社会中走投无路的可怜人,他们没有其他谋生的职业可做,可是在郑众的年代,战争已经逐渐停息,而且若是大臣犯了罪也不会有机会再重新回到宫中当太监的,所以郑众只能是自愿入宫为了谋生的。
郑众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一入宫就赶上了好差事——陪太子读书。而这位太子就是刘炟,还做了后来的皇帝,能陪未来的皇帝贴身读书十八年,可以说是件很了不得的大事,这意味着他对于皇帝的饮食起居将是最了解的人,也会是皇帝最信任和最能在皇帝身边说得上话的人。
郑众进宫时候刘炟才只有一岁,刚学会走路的他跟郑众形影不离的生活了十八年,亲如兄弟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刘炟即位。刘炟也十分照顾郑众,一登基就让他做了小黄门,也就是替皇帝跑腿的人,不苦不累一个月轻松高收入,属于宫中的白领阶层。
郑众很开心,他也打心底里喜欢皇上,因为皇帝给他锦衣玉食还让他当官,他也不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太监,因为他跟皇帝关系好,大臣们也很敬畏他,还经常有人给他送东西让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
但只可惜,刘炟的命不长久,章和二年,刘炟驾崩,因为皇帝是对郑众最好的人,所以郑众哭得十分伤心,自己的官位一直都仰仗皇帝才能节节高升,皇帝一死,再也没人给他庇护了。没过多久,年仅十岁的刘肇做了皇帝,窦太后做了整个后宫地位最高的人,郑众也不再被重用,窦太后把他派去看了果园。
后来,郑众做了一件谁都没想到的事情,那就是保皇。窦太后虽然掌握后宫但是古代女人说话的分量很轻,所以她想方设法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做大官来辅佐自己,这批人中能力最强的就是窦太后的哥哥窦宪,窦宪的弟弟做了曾经郑众的职业,为皇帝跑腿。在窦太后掌管的后宫中,窦宪就如同皇帝,而皇帝成了傀儡。
这样的行为必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非议,毕竟窦宪不是皇帝,他的权利如此之大是不受人信服的,他能做到今天的位置完全依靠那个做太后的妹妹,所以窦宪生怕窦太后有什么闪失。
可是此时的窦太后正是三十几岁风华正茂,在一次藩王进京时候一眼就看上了东汉梁王刘畅,刘畅是汉明帝的第七个儿子,相貌英俊,而窦太后的地位也吸引着刘畅,所以两个人很快就搞在了一起,窦宪瞬间着了急。因为他深刻了解,如果长此以往,窦太后的权利转移到刘畅那里不过是时间问题,于是,窦宪派人杀死了刘畅,此举虽然保住了权利却惹怒了窦太后,窦宪就此被关进了大牢。
恰巧这个时候,匈奴因为没有食物准备南下抢劫,北匈奴来势汹汹所以南匈奴只得向汉朝求援,汉朝却不愿意出兵,因为匈奴太过强大,出兵就意味着一死。朝堂之上因为此事议论纷纷,这个时候,窦宪发言了,他自告奋勇可以解决此事,于是窦宪的威望不断上升,就连皇帝他也不放在眼里。最终皇帝私下跟郑众商量,他认为窦宪太猖狂,兴许会产生篡位的念头,郑众于是想了一个良招对付窦宪,那就是在窦宪大战胜利回归当晚逼宫。
当天晚上,郑众依照计划将窦家除了太后的所有人都关进牢里,窦太后举目无亲,只得乖乖交出了权力。而郑众也从此跟随在汉和帝身边,成为了汉和帝最好的奴才,后来郑众死后,他的儿子又继承了他的位置,继续留在宫中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