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杭州人一心向钱别无他念图片,都会记得钱塘江一带一心向钱别无他念图片,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围垦”,萧山人民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消除因“坍江”决堤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向汹涌的钱塘江发起挑战,完成了一个“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如果没有历史上为修治钱塘江做出的种种努力,恐怕新中国成立后的那几次“围垦”也会遇见更大的困难。饮水思源,今天我们能从容面对钱塘江的潮水,当感谢历史上无数为钱塘江治理和杭州城市的保护做出贡献的人。

  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名人,一个好官——汪辉祖。他的名字被中纪委点名!

  

  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杭州萧山瓜沥大义村人,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名幕、良吏。他在地方行政幕府佐治长达34年,善断疑案,名闻全国;后为州县官五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廉吏;他又勤于治学,尤邃于史,是一位著述宏富的著名学者,可谓集名幕、循吏、学者等多种身份角色于一体。

  汪辉祖:凭着良心办事

一心向钱别无他念图片,一心向钱高清壁纸

  汪辉祖少孤家贫,勤学不倦,早年举业不顺,迫于生计,二十余岁,便入幕府。

  汪辉祖入幕前还有一段故事。当他母亲知晓他的想法后,一开始并不应允。汪辉祖跪在母亲面前说:“请母亲放心,在外谋生,我一定凭着良心办事,不该我取的钱财我决不取,不义之财我坚决不用。”母亲听了汪辉祖的话,这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入幕后,汪辉祖果然始终秉持当初对母亲许下的承诺,谨慎处事,忠厚为人,既精明能干,又正直厚道,同时喜欢博览群书,学以致用。

一心向钱别无他念图片,一心向钱高清壁纸

  汪辉祖心思缜密,逻辑性很强。他在江苏常熟太守的幕府任职时,遇到这样一件事。

  常熟,隶属江南地区,水系发达,故往来的粮食多通过船来运输。这些运粮船,就称为“漕船”。

  

  久而久之,这些船只自然面临着“保修”的问题。所以这些漕船在生产期过了10年之后,粮道便发价改造,可没想到,户部竟然不批。

  户部当然也有自己的理由,认为:“大部分船只,运行次数并不多,很多船所用都不超过10次,损害不会很大,何必要修呢?”为此,地方官可犯了难。几次前往申请,但都无功而返。正在这苦恼关头,汪辉祖站了出来,拟定文章呈上:

  截留漕船,以裕民食,破格之恩,前所希有,是以向来止计十年,而不扣足十运。但船只一项,利于行驶,不利停泊。盖一经停运,久泊河干,上之日晒雨淋,犹有苫莶银两,时为检点,至船底版片,泥胶苔结,日渐朽损。若因船身无恙,勉强起运,重载米石,远涉江、黄,设有疏虞,所关匪细。故不敢因慎重钱粮,致误天庾正供。既满十年,不得不造。

  汪辉祖此稿,主要说了三层意思:一是船只改造向来按十年时间计算,从未有过“十运”之说;二是停泊的船只,平时没人用,也就没人保养,风吹日晒,比经常使用的船只更容易受损;三是过期船只如不及时改造,继续使用,万一出了事故,造成人员和国家财产重大损失,更得不偿失。三点理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讲清楚了问题本质,成功说服了户部。

  汪辉祖就是这样,好学不惚,精明干练,尽心尽力,他在江浙地区佐理州县幕府长达34年,俱有贤名,赢得很高声誉。

  

  然而他并未放弃举业,一边为幕,一边准备科举,于乾隆四十年(1775)得中进士,开启在州县正式为官的生涯。

  在古代,师爷是一种职业,就和现在的秘书差不多。当时的官员,都要自己掏钱请师爷。请来师爷干什么呢?帮他们整理文书、写材料,还有要帮忙断案。

  “汪辉祖的职业生涯从师爷开始。”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鲍永军说,历史上的师爷很多,不过能像汪辉祖做师爷做到这么成功的,真的没几个人。

  “他精通司法,能辅佐官员断案。”他断了好多大案要案冤案,有些案件还震动了当时的乾隆皇帝。

  汪辉祖:不拿任何报酬治理水患

  乾隆五十二年(1787),汪辉祖赴湖南担任宁远知县。上任伊始,他自撰了《座右箴》:“噪急易误,碎琐谁胜。惟勤惟俭,以渐以恒。上下协一,庶无怨憎。”秉此原则,汪辉祖在任上勤勤恳恳,一心为民办实事。

  当时官府规定百姓须吃淮盐,而淮盐的价格比粤盐高出几倍,因此宁远百姓私下食用粤盐。粤盐在宁远属私盐,淮盐在宁远属官盐,买卖粤盐违反禁令,官府派人侦捕,以至“人情惶忧”。

  

  作为一县之主的汪辉祖得知此事后,深感为百姓解决疾苦乃首要任务,暗下决心,要解决宁远百姓食盐问题。他身穿便服,走出衙门,到百姓中去,诚恳听取他们的意见,调查粤盐销售情况,从百姓意愿角度,制定妥善方案,向上司呈文说明,“盐愈禁则值日增,夫私不可纵,而食谈可虞”。请求允许宁远零售粤盐,但一次不超过十斤。后来上司肯定了他的做法,认为汪辉祖说得有理,并“立弛零盐禁”,汪辉祖也由此深得民心。

  乾隆五十八年(1793),汪辉祖致仕还乡,退养在萧山湘湖之滨苏家潭。浙江巡抚召他共商修理萧山西江塘等事。本当年迈有病的他,完全可以推辞,但为了桑梓,仍竭尽全力,实心实干地办理。他不取分文报酬,对工程开支,可省即省,但又事事细心,保证工程质量。原定需切条石共178丈,需钱28900缗(缗,古代计量单位,一缗钱为一贯钱、一串钱)。

  在汪辉祖精心设计安排下,到实地察看和丈量后,切条石增至220余丈,只需钱22513缗,比原先设计工程费用少6387缗,所切条石比原先增长42丈。工程坚固,耗资又少,长治久安,造福百姓。

  除了为家乡公益事业尽心尽力,汪辉祖回乡后还悉心著述,勤于治学,写下不少至今还很有影响的著作。

  王辉祖:清代官场上的流行读本

  “这样的一名好师爷、好官,在中国历史上,真的不多见。”他还把自己做官做师爷的经历写成了书,教人怎么做一个好官、好幕僚,成为清代官场上的流行读本。

  汪辉祖著作有《元史本证》《史姓韵编》《九史同姓名略》《二十四史同姓名录》《二十四史希姓录》《辽金元三史同名录》等,其中《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病榻梦痕录》等行世甚广、颇为流传。

  

  在《佐治药言》中,汪辉祖劝告同侪“尽心”“尽言”“立心要正”“自居宜洁”。审案时,“盗案慎株累”“勿轻引成案”“勿轻出告示”等等,无不苦口良药,所以称作“药言”。

  《学治臆说》是对做官的人说的,“用人不可自恃”“勿躁进”“勿喜功”“初任须体问风俗”“治以亲民为要”等等,言约旨赅,皆出于肺腑。

  这两本书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言“士人初领州县,持此以为治,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此外,为教育子孙,他还撰有一篇著名家训《双节堂庸训》。

  

  该家训共分为述先、律己、治家、应世、蕃后、述师述友六卷,计219条,融“圣贤书”与“人间事”于一炉,既有从传统文献、儒家经典著作中提炼出来的智慧警句,更多的是汪辉祖用“老眼”看社会世态众相、人情冷暖得出的经验总结。

  在谈及家训书名时,汪辉祖说:“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这自然是谦称之语,通读起来,“庸训”不庸,反倒包含许多高明之见。

  比如,汪辉祖告诫“失意人当礼遇”。有此体会,与其自身经验相关。他在家训中自述十四、五岁的时候,没有了父亲,孤苦无依,家中的困难很多,幸好得到族姑父的欣赏,说他“孺子不凡”,让他有了被知遇的感觉,从此奋发努力。

  又如,他劝诫族人,不要一心想着给子孙留下很多财产,“苟其不肖,多财何益”,假如子孙不肖,再多的钱财给他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与其留给子孙钱财,不如留下书籍,“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多储蓄书籍总是没错。汪辉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专门辟出书房藏书,把藏书处命名为“环碧山房”,并告诫,这些书籍“区区得之不易,愿子子孙孙世守”。

  再比如,教育后人要不怕吃亏:“俗以‘忠厚’两字为'无用'之别名,非达话也。”常人都说“忠厚”是无用的,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面对损人利己之事,能做而不肯做,这就是忠厚。“能学吃亏充之,即是圣贤克己工夫。”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存忠厚之心,方能家族发展绵长。

  

  这样的当官者,值得我们学习!点击阅读原文收看视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