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 truth, only perspectives.

  人类活法博物馆

  2017 年 9 月 9 日

  今天开始会把一些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踌躇踯躅的问题征集从「纯粹脑洞挖掘」部分独立开来成为「人类活法博物馆」。

  上期提问:你如何与政见不同的人沟通/相处踌躇踯躅

  以下是活法集锦。

001

@Mr. 文泰

个人感觉踌躇踯躅,我在大学里踌躇踯躅,能很明显感到,缺乏探讨政治的氛围,三分钟之后就开始站队。

002

@L.Tory

  不闻不问 只听不言

003

@知秋致远

  先听他讲完,世界上没有观点一致的存在,如果都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就完了。

004

@吴四月er__

  我会在耐心听完他的观点后,清楚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分两种情况:

  ①他有思考过我的观点的行为,那我会欣然继续讨论,并且试图找出两种观点的出发点,或者共同点。

  ②他对我的观点全盘否定,为人又比较固执,那我就顺着他的意,全程不表达意见,随手指出一条路,他的思想爱去哪去哪吧~

005

@常雪莹

  面对与我观点我稍不认同的可能会有争辩;面对与我观点极不相同的报以微笑点头沉默。

006

@小可依

  避之不谈的沟通和相处是顺畅的,但心里总会觉得是不是有必要心平气和地聊一聊。

  我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因为多数情况都是遇到「我不想懂你的立场,我不想听你的说辞,我也不需要你了解我的信仰」的人,无法好好说话。就算勉强聊起来,也可能会一直在脆弱敏感地偷换概念,将对方视为敌对。

  不知道是自己本身不够坚定,还是这同温层就是这么难打破。

007

@啊喂-胡可欣

  如果是激进的人,就避免交流敏感问题,表示尊重他的想法,也希望他尊重我保留意见。如果是一个思维比较开放的人,就愿意互相表达一下想法和原因,不需要谁说服谁什么。

008

@ViraKatoj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懒得跟他合咯

009

@括弧

  玩狼人杀的时候,尽量早点neng死他

010

@Misan

我的老师家里有两个党派。他立下规矩,在家禁止讨论政治。

011

@Qingdong

  如果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政见不同,很难沟通,比如法国,富则偏右,穷则偏左; 如果不涉及到自身利益,一般可能是因为双方掌握信息不同,互相告知对方没有获知或忽略的信息,当双方掌握相同的,真实的,完整的信息,沟通就会容易很多。(但前提是双方三观不能相差甚远,否则没有沟通的必要。)

012

@一蒲某人

  首先关于政见,我是一个相对来说没有特别鲜明的政治立场的人,我也不认为有绝对好的政治体制,每一个体制都存在它必然会存在的问题,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需要的是正视问题的所在,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不理智的抨击、反对,那样有何意义踌躇踯躅

  对于我来说,我喜欢香港的精神,喜欢台湾的文化,喜欢大陆人情味。我去过一次香港,算是一次很独特的一个人的旅行,说实话感觉不是很好,无时不从交流中给人不悦的感觉。我觉得部分香港人讨厌大陆,就如同部分大陆人讨厌国足,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但其实双方都不了解彼此。

  虽然在我的生活中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两个政见不同的人,偶尔的交流辩论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但生活就是很平凡,很多时候我们一起很多的是去交流生活的点滴,享受生活。在我看来对于普通人来说,政见不合,就如同两哥们儿对美女的欣赏角度不一样是一致的,我们都可以保留自己的见解,但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不要试着强行去改变对方。

013

@希阳

  一般不说话,因为怕遇到那些不懂得尊重他人意见的人。

014

@彳踌躇踯躅踟蹰亍

  鍵盤俠:政見不同?當然是一言以斃之 lol

015

@OrangeCLK

踌躇踯躅,踌躇踯躅踟蹰的区别 和联系

不 defense 自己,相互学习事实,各自保留意见。自己的立场要有弹性,不能立场优先,而要事实优先。要包容,要爱这广阔世界。

016

@HUxxenS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017

@烟圈儿

他身上应该是有别的闪光点盖过政见不同,导致我在思考该如何与他沟通相处而不是直接拒绝接触。政见不同就不同吧,读过的书虽然不多,相信我们还是可以攀谈昼夜。

018

@荆美美哎

怎么看待XX样的人往往不合群? 答: 只是他们合群的人里没有你。 不要瞧不起任何一种人的价值观,在他眼里你也只不过是一个和他不同的人而已。

019

踌躇踯躅,踌躇踯躅踟蹰的区别 和联系

@东木头虾饺

我会尊重法律允许下的政见,抵触带此之外政见的人。

020

@只有日光还唱歌

我和我爸就常因为政见不同放下筷子「相当」激烈的辩论。这时候我妈就会问「明天吃点什么呀?」拣能聊的聊吧。

021

@HM

政治的坏处就是它总是在你还未接触到对方时就给这段关系下一个很大的前提。我们不想这样,所以对于不同的政见,我们一开始就冷静地谈论它,然后再也不谈论它。

022

@S.Y.C

  文攻武卫。

023

@G L

  难的是与没有政见的人相处

024

@是陈琪旸才不是城墙

我爸是小粉红´_>`对一个事件有不同意见时,我一般三句不能说服他我就自己住嘴。

025

@Di

我和政见不同的人更多的不是交流,而是倾听对方诉说,思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猜测对方成长的环境年代,给予相应的应对。所处角度不同,很难通过语言来完成交流,变成争吵也最终会无果而终。

政策的取舍,其中的得失,看不到全景的人观点很容易有所偏失,对于改革者,可能还需要看到未来……大多有远见的政治家大多在当时饱受争议,而多少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效果……

同一个时代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很难有真知灼见,不过是在争论着他们并不真懂得的、被媒体曲解过的「真实」罢了。

026

@钱居华

Anyways, political doesn't have to be personal. Anyone who brought politics into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n asshole.

027

@F

或许坦诚地分享各自的经历是一种方法吧。我常常觉得「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爱」参与的沟通往往容易达成「先接受,再理解」。

到现在都很记得有一次跟爸妈聊到对中国的理解,妈妈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对你们这代来说可能不够自由,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已经足够自由了。」我们都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强迫对方,就够了。

之前写《没有「过去」的人不懂深情》时写过一段关于「人为什么要了解历史」的决心──

这一辈子你会跟很多人打照面,就是那样一个个短暂的瞬间,可能你会间或看见某几张淌着泪的脸。有时也想去弄明白那眼泪背后的缘由,想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被命运推到了这样一个默然泪流的路口,想弄明白托着这命运的是哪一股时代的洪流。而这些,不就是历史吗。

就拿最近又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港独」一词来说好了。那些主张「港独」的人,他们的行动背后都是怎样的动机、怎样的故事?他们的背后是怎样的香港历史、尤其是回归以来的历史?这其中有哪些冲突?哪些委屈?

这两天间或收到提问:F呀,你在香港读过书,你能不能讲一下香港人普遍是怎样的态度?香港学生的港独意识强烈吗?港独是香港学生的主旋律吗?……

这样的问题让我感到有些生气,想到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这种时候细节不重要,立场最重要。

可是这个世间远远不止两种立场啊,「和你做法不同的人」不等于「你的敌人」啊,即使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之下的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也可能天差地别啊!这种时候确认这种所谓「大是大非」的问题,难道获得了肯定的答案就可以在脑内指挥情感「预备!恨!」吗?

我只能说我个体的经验:我在港大的一年里,只亲眼见过一个香港学生阐述自己的港独立场。至于统计数据,刚刚找了一下最新近的──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于民意调查中心今年六月公布的民调显示,15至24岁年龄阶层中支持港独的比重是 15%。

每一次磕碰其实都是增进了解的契机,多么希望我们都可以紧紧抓住。

  - end -

  下期话题

  你觉得怎样是好的教育?

  导致我们分手的原因至少有 48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