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堪称第三次土地革命。既然是革命,当然要触及农村的最根本的土地资源以及生产主体,即土地和人,乡村宅基地和土地如何城乡共享是关键。
未来的乡村是城里人的最后家园和归路,未来的乡村是新乡村,未来的农民是一群融合了原住居民、城里人、投资者、返乡者和旅居者的新农人。
既如此,乡村振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单靠农民自己,显然已经没有力量,无法自主振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未来的乡村产业需要新乡贤带动和引领,全域振兴同样需要局部拉动和重点示范。
一、乡村振兴的初衷本就该是全域振兴、自主振兴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我国现有行政村规模近60万,自然村的规模近270万,按现有城镇化率的户籍数据,50%左右仍是农村户籍,这个人口规模得7-8亿,加上那些祖籍乡村,后来因求学就业落户城市的人口,与乡村关联的人口规模得超过10亿,我们创造了一个概念,称这10亿人为涉村人员。民间有句土话,往上数三代,大都是农村人,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此,乡村振兴是这么一个关联到10亿以上人口的大事业,就自然需要思考全局、全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个示范项目成功的逻辑。
有一些地区有着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像莫干山以民宿带动乡村振兴为向往与榜样,但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我国70%以上乡村没有临近大城市的消费流量,没有突出的山水和文化资源,所以这条道路对乡村全域振兴也几乎是无解的。
尽管现在包装了一批这样的案例,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潮退了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乡村振兴已经过去了一年,加上过去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潮水渐渐退去,尽管我们不希望看到太多的政策投机者成为裸泳者,但现实会很残忍地呈现出一大批人在裸泳,这对整个乡村振兴的全局是非常不利的,也是会深深地伤到这10几亿人口的积极性和信心。
再退一步讲,即便这样的局部示范项目成功了,乡村振兴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调整发展不平衡,如果局部示范项目出现过重的虹吸效应,导致出现“灯下黑”的现象,情况就更麻烦了。
过去在城市化过程中,“灯下黑”现象已经造成非常重的顽疾,乡村如果继续步入这个陷阱,局面将更加危险,个中理由不必我多说。用一首诗句来表达,“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二、乡村全域振兴的唯一路径是激活自主振兴
用“唯一”这样的提法通常是不严谨不谦虚的,但这个地方,我们坚定地实践证明,乡村全域振兴的唯一路径是激活自主振兴,没有之一。
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尤其是既无天时,也无地利的绝大多数乡村,唯一能靠的就是人和,把乡村自主振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回想起历史上为我们留下这么多珍贵的古村落,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当下经济科技水平都不能理解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人和,也称凝聚力。
所以我们一直对找到合理路径的乡村振兴充满信心,以当前的经济科技和人口水平,只有没被激活、整合好的乡贤,没有振兴不了的乡村。
上面的观点,肯定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目前的乡村所谓的“386199”部队,既无人才也无资金,乡村振兴何来容易?这种观点持有者多,这几年的探索发现这是表面困境,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如前文所说,目前中国涉村人员足有10亿之众,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只是他们被城市化分隔到了天南海北甚至世界各地,北上广深,纽约,东京,巴黎世界各地都有来自中国乡村的涉村人员。
按100位涉村人员中成长出一位德才兼备的新乡贤,新乡贤的规模也是千万级的数量,并且他们的财力智慧都是史无前例的规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不是村里现有的“386199”部队,而是广大的涉村人员和潜在的新乡贤。
新的问题接着出现了,尽管有十亿级的涉村人员和千万级的新乡贤,如何让他们自主的有积极性地参与进来成为了关键,用互联网的说法,如何找到这些用户群体的痛点使之参与起来。
互联网的无边界和发达的高铁网络使这项事业成为了可能,下文将重点讲述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互联网+文化凝聚力构建涉村人员与新乡贤的乡村振兴参与通道
又有句古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话听起来像发达了,一定要回乡显摆下,虽然表面上很多人是如此,但更深层次的是儿时共同的生活记忆,祖辈们的文化与血缘纽带,浓浓的乡情甚至乡愁是这些人群关注家乡,振兴家乡的内生动力。
弗洛伊德的研究,一个人六岁前的生活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生的走向,可见乡村对这十亿涉村人员的力量有多强。这无关利益,也无关荣誉,是血液铸就的这份情感,当然个别不认同的除外。
村里天然有宗亲纽带,小学校友师生情谊的纽带,父老乡亲的纽带,在激活这些纽带的同时,重新弘扬乡土社会最宝贵的人情味和仁爱美德,正因为过去30年文化、经济、空间的割裂使其淡漠,才使得这股文化和情感纽带,绝地反击爆发出人伦之美的巨大力量。
欣喜的是,不少地方政府看到了这股力量对乡村振兴,民风改良,基层善治的作用,纷纷推动起新乡贤工程的建设,组建乡贤理事会,召开每年一度的乡贤恳谈会,甚至不远千里不惜成本来到北上广深找这些外出发达的乡贤。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意味着联络不一定需要线下,甚至线下会造成社交压迫和时间紧张,比熟识更容易凝聚人心的是共同为一件有情怀,有理想的事业付出过努力,这是超越血缘、地缘的同志友谊。
什么样的事儿可以起到这个效果呢?与涉村人员、新乡贤一起共建能获得共同荣誉的事业,而不仅是共同利益。所以,如何四两拨千斤地激活政府、涉村人员、新乡贤、在村人员、媒体公众的共同荣誉感,是一门技术和智慧。
四、结语
乡村全域振兴、自主振兴本质上是一次公共参与精神的振兴,凝聚力的振兴,人是发展的关键,人是组织里的动物,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应该是乡村振兴给我们这个民族最难得最大规模的一次训练,是通向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自新农村与现代农业,由智美编辑整理,图片版权归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智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