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河内,街头巷尾都是海报,蓝底红字,意气风发。南北高铁,一条贯穿河内到胡志明市的“钢铁动脉”,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1545公里。宣传车喇叭放了一夏天,很多人把出差的行李箱都换了新的,想着以后南北来回就像坐一趟城际。十多年过去,风吹雨打,那些海报的边角已经卷起,褪成了灰蓝。梦想停在纸面上,车还没开出站。
问题到底卡在哪,技术、资金、路线,三把尺子量不出一个准数,更致命的是态度摇摆。中国这边,成熟体系、合理造价、完整的融资打包方案,连建设、运营、培训都一并兜底,考虑过低息贷款。日本那边,打出官方开发援助的旗号,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看上去也很美。越南想两边都讨好,手里攥着1435毫米和1067毫米两套轨距标准来回比划,期望在夹缝里抠出更好的条件。
2015年,越南总理同中方签了高铁合作备忘录,刚落笔没多久,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带着新一轮援助设想抵达河内。很快,越南在日方压力下做了一个姿态,倾向采用窄轨。这个转向,没换来两头通吃,却把双方的信任打了折。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停滞,项目三次公开招标,冷冷清清。资金没着落是一方面,腐败阴影和土地征收的泥潭更让人退避。沿线补偿拉扯不清,个别环节有人想着从土地出让里抠油水,拍卖、协调、再拍卖,耗掉的不是一份两份报告,是时间。审批跑在不同部门之间,章印盖成了印泥,项目还是在文件里打转。那句“全程5小时30分钟”,听着像传说;最初提的560亿美元投资,现在更像一段尴尬的旧口号。
中老铁路通车三年,实打实跑出了人气与货运量。昆明到万象,老挝从“内陆国”变“陆联国”,被堵住的陆路物流通了口,沿线的仓储、轻工、物流园一个个冒出来。路线往南接上中泰铁路,昆明—万象—呵叻—曼谷,这条贯穿东南亚的陆上通道拼图越来越完整。通行时间直线缩短,成本跟着降。2024年的一组数据摆在那儿:老挝段进中国到重庆,再转内河航运,整条链条比传统海运便宜一成八,周期还能省下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改走陆路,这一下,胡志明港的传统优势被对冲了不少。
泰国这边,也不是一帆风顺。政局摇摆、财政争论,项目停了又起、起了又停,可他们有一股韧劲。方向没丢,政策没断,谈判桌上的方案改了17版,从技术标准到采购细节抠到毫米。最终,副总理亲自带队赴北京签约。厚厚一沓文本,连枕木材质、施工容差都写死。这不是给谁看面子,是给项目兜底。更扎实的是配套,成立专门机构做高铁产业带,沿线划成开发特区,上税收的长期优惠,放本土企业进来参与制造与服务。还主动亮出技术本地化路线图,五年内铁路维护国产化做到六成。这套打法,两头受益。外部引入技术,内部长出能力,项目不是搭个轨道,而是做出一条产业链。
基础设施也跟上了节奏,沿线建物流中心,打通铁路与林查班港的联运。2023年,东北部的呵叻府冒头成了全国物流枢纽,GDP增速冲上6%以上,就业顺势扩张。更接地气的场景出现在田间地头,高铁冷链专列把榴莲等热带水果直送中国市场,产地价格抬了上去,农户看见了真金白银。
回头再看越南,原地踏步时,周边在加速。印尼雅万高铁通了,柬埔寨的铁路升级在走程序,马来西亚、缅甸都在释放合作意向。点连成线,线织成网,中国牵头的这张陆路网络向东南亚乃至南亚铺过去。互联互通不只是一个口号,实打实改变了产业流向和物流路径。越南曾经自信的“地理优势”,在新通道面前不再是唯一的筹码。
警钟并非没听见,2024年7月,越南拿出了新的交通战略白皮书,明确未来全面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重启此前停摆的南北高铁可研。这一步,算是把标准这个“老扣子”重新系好。可等在前面的,是更高的成本、更紧的工期、更难协调的政治空间。周边国家已出站,车开了,想在后车厢追上去,代价不小。
越南不是输在没钱,也不是输在没技术伙伴,而是把高铁当作外交牌,反复摇摆,没把它当作一项国家工程去死磕。轨距摇摆,合作对象摇摆,政策口径也摇摆。市场看的是稳定预期,伙伴看的是执行能力。一旦信誉打折,资金就会谨慎,技术就会犹豫,连带着土地、审批、招投标,步步变难。这个链条一旦反向拉扯,谁都拦不住下行。
越南这一轮,被边缘化的不是版图,而是机遇。窗口期在过去十多年里开过,错过了,就要用更大的投入去换。高铁不是“修条路”这么简单,它是把国家的组织能力、信用能力、产业统筹能力摆在阳光下的一次“大考”。谁把这场考试当真,谁就能多拿几年增长红利。谁犹犹豫豫,谁就会被时代的车流从身边呼啸而过。
南北高铁还要不要做,越南已经给出了一个信号:回到1435毫米。接下来,还要给出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更要回答三个现实问题:钱从哪儿来、地怎么拿、链条怎么接。周边的车已经启动,老挝趟出一条“陆联国”的新路,泰国借路做产业,印尼、柬埔寨在追着补课。这片区域的棋局已经变了,谁能顺着新局走,谁就能在下一程站稳脚跟。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