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号,江苏高考录取现场对考生、家长和老师代表开放,三十多人实地参观了录取全流程。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录取到底公不公平”“孩子档案咋到学校手里”,现场工作人员把每一步操作都拆解得很细,不少人看完说“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网上关于高考录取的讨论一直没停。有家长在教育平台发帖:“平行志愿投档是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吗?会不会有学校偷偷多调档?”;高三老师群里有人问:“院校阅档时,会不会不看我们提交的材料,只看分数?”;还有考生在论坛担心:“要是系统出问题,我的档案投错了咋办?”;甚至有网友较真:“录取名单盖了章就算数?有没有更权威的备案?”
先看最开始的计划和投档环节。招生院校得在系统里核对好当年的招生计划,调档比例不是学校自己定的,得按教育部规定来,一般不超过105%。比如2024年南京某高校在江苏招1000人,调档最多投1050份档案,多投的50人是为了防止有人不服从调剂,但实际退档的通常很少。投档组再按平行志愿规则,把符合条件的考生档案投出去,这个过程全由系统按分数和志愿自动匹配,就像快递按地址分拣,人插不上手。
接着是院校阅档和联络审核。学校看档案时,必须严格对照公布的招生章程,比如某大学章程写“数学成绩低于90分不录计算机专业”,那分数够但数学不够的考生,学校就能退档,但要是章程没写这条,退档就会被联络组打回去。去年有个例子,某高校想退档一个服从调剂的考生,联络组发现章程里明确“进档服从调剂不退档”,直接要求学校重新审核,最后考生顺利被录取。
审核组的把关更严。联络组审过的拟录取名单,还要送审核组再查一遍,重点看有没有违反政策的情况。比如某考生是少数民族加分,审核组会核对加分证明是不是真的;学校有没有超计划录取,专业分配是不是和章程一致。确认没问题后,才会打印录取名册,盖公章备案,一份存档,一份寄给学校。这就像公司财务报销,部门经理审完,财务总监还要再审,最后老板签字才算数,层层把关想出错都难。
系统安全这块也让人放心。数据组工作人员说,录取系统用的是银行级加密技术,服务器24小时有人盯着,还有备用系统随时待命。2024年全国高考录取时,有个省份系统临时出故障,江苏因为提前做了三重数据备份,档案投递一点没受影响。考生信息从投档到录取,每一步都有记录,谁看过哪条数据、改了什么,系统都记着,想偷偷改分或者换档案,根本不可能。
现场有家长算了笔账:一个考生的档案要过“计划核对—投档—阅档—联络审核—审核组复查—盖章备案”六道关,每道关都有记录可查。这就像工厂生产精密零件,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要质检,最后出厂的肯定是合格产品。这种“流水线”式的流程,把人为干预的空间压到了最小,难怪有家长看完说:“孩子的档案就像走了趟‘安全通道’,每一步都明明白白。”
你们觉得录取流程里,哪个环节最能让你放心?或者身边有经历过高考录取的,来聊聊当时查录取结果时的心情?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