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诸侯四起,硝烟弥漫,作为中国古代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涌现出无数能人异士,既有卧龙凤雏决胜千里之外的顶级谋士,亦有“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
当然也有"愚蠢至极"袁本初,而今天和大家聊得正是"四世三公"的袁绍,作为北方曾经的霸主,坐拥天下4州,手下谋士武将众多的他,为何会败给客居中原的曹操?
(影视剧中的袁绍)
波云诡谲的三国历史因为那些顶级谋士而精彩纷呈,曹操因为有荀彧、郭嘉等五大谋士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因为有卧龙凤雏而安得一隅,东吴孙权因为有张昭、鲁肃、周瑜等人,紧握东吴之地。
但是在袁绍未曾败亡之前,曹刘孙三人只能说是弟弟。袁绍,汝南袁氏出身,有着"四世三公"的家底,让袁绍成为了东汉末年北方最大的诸侯,哪怕后来得势的曹操在他面前也只是个小弟。
董卓之乱爆发时,袁绍召集了十八路诸侯,共同抗击董卓的西凉铁骑。当时的袁绍兵强马壮,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十八路诸侯的大哥。后来董卓被杀,汉室江山得以延续,袁绍又在北方深耕发展,到最后直接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手下更是汇聚了田丰、沮授、许攸、辛毗等八大谋士,其中田丰、沮授、许攸的计谋不在鬼才郭嘉之下。
(影视剧中的曹操)
按照这样的配置,袁绍怎么可能会被曹操打败?但是现实就是曹操一战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的败亡与他手下的谋士有着重大联系,甚至说,袁绍是亡于自己人之手,那事情的经过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袁绍坐拥青幽冀并四州,地盘太大,管不过来,因此让儿子们去管理这些地方。不要认为这是一项英明的举措,等到袁绍死后,这就是袁家覆灭的根源之一。那儿子们去镇守四州,当爹的,自然不能不派人帮忙吧,所以袁绍将麾下的顶级谋士纷纷派往各地,辅佐儿子们治理各州郡。
因此各大谋士不得不提前站好队,毕竟谁要是日后可以继承袁绍的位置,那作为谋士的他们,自然也会升官发财。
(袁绍的儿子)
辅佐儿子发展固然是好,但是袁绍忘了谋士之间的勾心斗角,就这样,郭图、辛评和审配、逢纪发生了矛盾,作为袁绍身边的谋臣沮授一眼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多次向袁绍提出谏言。但袁绍根本听不进去,放任自流,就这样,谋士之间的斗争越来越严重。
另外由于谋士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有着很严重的派系之争,比如你是世家贵公子,他是寒门子弟,两人肯定看对方不顺眼。袁绍手下的谋士也是如此,再说了读书人之间的斗争都是用笔、用嘴当刀剑,杀人只在一瞬间。
(田丰、许攸)
袁绍谋士中争斗最明显的当属许攸、田丰执之争,两人为了在袁绍心中占据更多分量,不断的建言献策,力保袁绍的地位。
袁绍本人也是骄傲自负的人,听不得忠言逆耳,所以说会拍马屁的田丰更受袁绍欢迎,而耿直的许攸每次进谏时,袁绍都会说:吾知道了,你就退去吧。
时间一久,许攸受不了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心一横,投奔曹操了,官渡之战,更是凭借着火烧乌巢的计谋,赢得了曹操的喜爱。袁绍的实力在经过官渡一战后,也日渐消亡。
(官渡之战)
反观曹操,虽然为人奸诈,但是对于谋士,那是唯才是举,能者上,不能者下,而且对于统御部下,平衡谋士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毒辣。
综合来看,袁绍麾下谋士之所以喜欢窝里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袁绍的无能造成的,再加上谋士之间的派系、理念、处事风格不同,进而造成了袁绍虽有四州,几十万兵马,却依旧不敌曹操的事实。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