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我始终秉持一个观点:中美之间的长期博弈,竞争必然压倒合作。这种格局的形成,本质是中国在科技、制造、数字经济等核心领域已实现历史性突破。从5G通信到新能源技术,从高铁装备到量子计算,中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美国对此既焦虑又无奈:既不敢重蹈冷战时期军事对峙的覆辙,又无法接受中国在全球化3.0时代的自然崛起,于是贸易战与芯片战便成为其遏制中国的双轨策略。
在贸易战领域,美国早已丧失战略主动权。中国通过扩大开放、优化结构、深耕一带一路市场,成功将贸易战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突破6000亿美元,中国对美顺差超3000亿美元,这组数据本身就宣告了美国“脱钩断链”政策的破产。当特朗普政府发现加征关税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时,贸易战已从武器沦为政治表演。
如今,芯片战成为美国手中最后一张底牌。从实体清单到出口管制,从“芯片联盟”到长臂管辖,美国试图通过掐断半导体供应链遏制中国科技崛起。但这场博弈正暴露出美国的战略困境:中国不仅建成全球最完整的芯片产业链,在第三代半导体、光子芯片等前沿领域更实现弯道超车。当华为Mate60搭载国产7nm芯片突围,当长江存储量产232层3D NAND闪存,美国才发现,所谓“芯片霸权”早已不是单边游戏。
现在国际环境变化又深又复杂,对中国影响很大。要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关键是把我们自己国内的事情办好,特别是要加快建设一个统一、高效、畅通的全国大市场。这样,靠我们国内市场的稳定性和成长潜力,就能更好地抵御外面世界的风浪。
中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应对风险和挑战,不断巩固经济向好的基础。但改革这事儿,就像推石头上山,步步艰难。机会稍纵即逝,挑战又迫在眉睫,所以改革必须争分夺秒!美国反复无常、摇摆不定的贸易政策,仍然是最大的变数。
面对这个情况,我们该怎么办?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点,尽快干出一些改革成果、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为我们下一阶段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应对国际经贸斗争赢得更多空间和主动权。
这个提醒来得正是时候。此前中美双方刚刚宣布,将之前暂停加征关税的“休战期”再延长90天。虽然暂时避免了关税大战升级,但分析人士指出,双方在芬太尼关税、出口管制等关键问题上分歧依然很大,想达成全面协议恐怕还需要更长时间。这说明外部压力只是暂缓,并未消失。
面对内外各种不确定性的冲击,中国有能力高效调动各种资源来合理应对。当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好遇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这为我们提升创新能力、驱动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时间窗口。
美国当前深陷多重结构性困局,这些难题彼此交织、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组几乎无解的系统性死结。时间之所以成为中国发展的朋友、美国霸权的敌人,正是因为中国在制度韧性、战略定力和经济可持续性上的优势,恰恰刺中了美国体制最脆弱的软肋。
现在美国国债首次突破37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债10.8万美元,债务总量占GDP比重高达127%(二战峰值仅106%)。值得强调的是增速。每100天增加1万亿美元,2026年初就将撞上新债限。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一边给富人减税(未来十年减少税收4.5万亿),一边扩大军费和边境支出,被国会预算办公室判定将再推高赤字3.4万亿美元。
直白点说,美国的债务利息每跳涨一分,科技投入就萎缩一块;党争每撕扯一天,社会裂缝就加深一尺。37万亿债务如同倒计时炸弹,美元霸权是唯一引信,而全球去美元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破30%)正加速引燃。
古罗马因军费透支灭亡,明朝因财政崩溃倾覆。而今美国国债利息超军费、关税率达1933年峰值。当债务碾压价值创造时,霸权终将迎来血色黄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