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中美刚在关税问题上踩下刹车,后脚巴西总统卢拉的电话就追到了北京。
中美之间刚有点缓和的苗头,全球市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卢拉就找上门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巴西是不是想趁着这个窗口期,赶紧跟中国谈点什么大宗商品的买卖?毕竟现在全球贸易链条乱成一锅粥,谁都想多抓点实在的订单在手里。
卢拉这通电话,核心根本就不是为了那点贸易额。说白了,到了中巴这个体量的经济合作,日常的贸易沟通渠道非常顺畅,根本用不着总统亲自在这么个敏感的时间点来通电话。
那卢拉到底急什么?他迫切想要的,是中国的一个“承诺”。
要理解卢拉的焦虑,咱们得先把镜头拉到巴西那边,看看他们最近的日子过得有多憋屈。
就在这个月,美国那边又下狠手了。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一系列巴西输美的产品,关税直接再往上提40%。
这简直就是把刀架在脖子上了。巴西副总统急得立马给美方打电话,希望他们能高抬贵手,撤销这个决定。但结果呢?可想而知,碰了一鼻子灰。
说实话,美巴关系搞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以说是两百年来最冷的一个阶段。在很多巴西人看来,他们一直把美国当成是“同一个战线”的伙伴,结果现在倒好,伙伴背后捅刀子,专挑自己人下手。
特朗普为什么要这么干?明面上是贸易逆差,是保护本国产业,但根子上的问题,是他要把整个美洲这个“后花园”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不允许任何国家有二心。巴西作为南美最大的经济体,又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卢拉本人又是个左翼的强硬派,处处显露出要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苗头,这自然就成了特朗普的眼中钉。
所以,当中美关系突然出现缓和迹象的时候,卢拉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是深深的忧虑。他怕什么?他怕中美两个大块头坐下来谈,最后拿他们这些中小国家当筹码给交易了。他更怕的是,中国会不会为了换取和美国在某些领域的缓和,就在国际事务上,比如在联合国里,对美国的一些霸道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真是那样,巴西未来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他们不仅要在经济上硬抗美国的关税大棒,还有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被彻底孤立,失去话语权,沦为美国可以随意拿捏的“阶下囚”。
所以,卢拉打这通电话,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个政治上的保证。他希望中国能给个明确的说法:无论中美关系怎么变,中国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各国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 他需要这颗“定心丸”,来稳住国内的信心,也为自己下一步的国际博弈增加底气。
面对卢拉这份近乎“摊牌”的请求,中方的回应可以说非常“痛快”,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含糊。
为什么?因为卢拉想要的这个“承诺”,跟中国一贯的外交立场是完全契合的。咱们国家在国际上几十年来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我们自己深受霸权主义之苦,自然也最能理解和支持其他国家反抗霸权的正义要求。
所以,中方毫不犹豫地告诉卢拉:中国坚定支持巴西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支持巴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个问题上,中巴两国完全可以,也应该站在一起。中国愿意和包括巴西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这个回应滴水不漏,而且分量十足。它告诉巴西,也告诉全世界: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不会因为和某个国家关系的短期波动而改变自己的基本原则。中国交朋友,看的是道义,是共同的理念,而不是一时一刻的利益交换。
它不仅安抚了巴西这个重要的战略伙伴,也向整个“全球南方”国家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是靠得住的。在美国政策反复无常、大搞“美国优先”的背景下,中国这种稳定、可靠的大国形象,就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支持的是巴西反抗霸权的权利,是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努力。至于巴西国内的具体政策怎么走,那是他们自己的事。这种“帮忙不添乱”的智慧,才是大国外交的精髓。
有了中国的承诺,卢拉的腰杆子无疑能挺得更直了。但话说回来,敢跟美国硬碰硬,光有外部支持还不够,还得自身硬。
巴西这次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也不是一时冲动。这背后,是近年来全球格局变化和巴西自身策略调整的结果。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从2020年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金砖国家在“去美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过去,像巴西这样的国家,进出口贸易、国际融资,几乎都离不开美元。这就等于把自己的经济命脉交到了美联储手里,美国一加息一降息,自己国内就得跟着地动山摇。
现在不一样了。金砖国家内部的本币结算体系、应急储备安排越来越成熟,很多贸易往来已经可以绕开美元,直接用人民币或者其他成员国的货币来完成。这就大大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也削弱了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来制裁别国的威力。
就像卢拉自己说的,巴西未来的发展理念就是三条:“不需要、不能屈服、不要贪”。不需要完全依赖美元,不能屈服于美国的霸权威压,不要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而放弃长远的国家自主。
正是因为有了“金砖”这个平台,有了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深度合作,巴西才有了和美国叫板的底气。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反抗霸权的这条路上,朋友很多,路子很广。
当然,卢拉也是个非常务实的政治家。他一边硬抗,一边也在想办法破局。你看他接下来的行程,要去访问墨西哥、德国,甚至还要去美国。而且,他还主动邀请特朗普参加今年11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很清楚,硬碰硬是手段,不是目的。斗争的同时,也要保持沟通,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化对手。跟美国的关系,不能一棍子打死,该合作的地方还得合作,这样才能为巴西争取到最大的利益空间。这一点,其实和我们处理中美关系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拉这通电话,其实是当今世界大变局下一个非常典型的缩影。
过去,很多人习惯了“冷战思维”,总觉得国际关系就是“选边站”,你要么跟美国混,要么就跟中俄站在一起。但现在,情况越来越复杂了。
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非友即敌”。双方有竞争、有对抗,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同利益,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边制裁得火花四溅,那边高层又得坐下来谈。这次的“握手言和”,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像巴西这样的“中间力量”,他们的生存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最怕的,就是被大国绑上战车,成为炮灰。他们最想要的,是在大国的博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卢拉的做法,不是简单地“倒向中国”。他是在利用中国、金砖等多重力量,来平衡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他是在告诉美国:我不是你的附庸,我有我的朋友,有我的选择。
而中国“痛快”地给予承诺,也不是要拉着巴西搞一个“反美联盟”。中国的目的,是维护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多元的国际秩序。在这个秩序里,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有平等的发言权,都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当“反霸权”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美国的单边主义就越没有市场,最终也会陷入自我孤立。
卢拉的“迫切”,中国的“痛快”,背后都是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对世界大势的深刻判断。
未来的路,对巴西来说,肯定不会平坦。美国的打压不会因为一两句硬话就停止,内部的经济社会问题也需要时间来解决。这注定是一场硬仗。但无论如何,一个更多元、更平衡的世界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不愿屈服的国家,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支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