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象描述
・ 清北不香,体制内高校崛起:2025年高考中,清北等顶尖高校的吸引力下降,而体制内高校如上海海关学院等成为新热门。
・ 高分考生选择双非院校:高分考生放弃985高校,选择双非院校,如上海海关学院在江苏的普档线飙至657分。
・ 北大招生不满:北京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在湖南、江苏等地发布征集志愿,显示其招生困难。
2. 数据支持
・ 军校警校分数线飙升:国防科技大学在江苏的最高分数为671分,接近清华;普通军校需600分以上,女生门槛更高。
・ 警校就业率高:江苏警官学院公安专业毕业生入警率达98.2%,新警察虽起薪低,但成长性收入高,职业稳定性强。
・ 双非院校逆袭:上海海关学院在江苏的投档线超过上交医学院,海关系统录用名单中该校毕业生占比高达16.57%。
3. 社会背景分析
・ 大学生就业时代变迁:
・ 1977-1999年:包分配时代,大学生稀缺,国家分配工作。
・ 1999-2015年:扩招时代,市场化就业,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兴起。
・ 2015年至今:高质量发展时代,互联网行业调整,职业生涯可持续性成为关注点。
・ 体制内优势:
・ 职业稳定性:体制内工作提供长期保障,适合当前经济环境。
・ 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社会发展重心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相关领域提供更多职业机会。
4. 深层原因探讨
・ 阶层固化与试错成本:普通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工作,避免创业风险。
・ 集体共识与历史规律:当所有人追求安全时,风险可能隐藏其中;历史表明,集体共识形成时往往是变化开始的时候。
5. 未来趋势与建议
・ 短期趋势:体制内竞争加剧,国考竞争比高达60:1,热门岗位3000:1。
・ 长期变数:技术发展如AI可能改变职业结构,编制的重要性可能下降。
・ 智慧选择:在任何体制下保持清醒头脑和进化能力,适应变化。
结论
2025年高考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层变革,体制内高校的崛起和清北的招生困难是时代发展逻辑变化的体现。年轻人的选择是对不确定性的理性应对,但历史提醒我们,当集体共识形成时,新的变化可能正在孕育。真正的智慧在于适应变化,保持进化的能力。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