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柬泰边境山脚下,炸弹撕裂了宁静,火光和烟尘在800公里的边境线上翻滚蔓延。在冲突爆发前一天,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还在曼谷苦口婆心地劝泰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但局势的走向,却在一夜之间急转直下。
柬埔寨1700万普通百姓,成了这场地缘角力中最无奈的牺牲者。他们不是军人,却被迫在炮火中逃命。洪森一句“我和洪马奈不是任人宰割的青蛙”,掷地有声,却也暴露了他面对暗杀传闻后的紧张与焦虑。
冲突最激烈的那五天,38人丧命,26万民众流离失所,泰国F-16战机呼啸而过,柬方火箭炮精准击中泰国境内医院和加油站。这不是演习,也不是边境摩擦,而是一场真实的、血淋淋的战争。
北京感受到局势的严重性。7月27日,中国首次发声,用“搬不走的邻居”来形容泰柬关系,传递出中方希望和平、拒绝站队的态度。没有激烈措辞,却字字有分量。中方特使迅速穿梭于两国之间,王毅外长更是连夜接线柬泰两国外长,协调东盟秘书长介入。
7月28日,马来西亚在吉隆坡斡旋达成停火协议。可中方敏锐地发现协议缺乏执行机制,当即邀请两国代表赴上海“非正式会谈”,为和平埋下真正伏笔。
7月30日,上海这场没有镁光灯的秘密会晤,成了战火能否熄灭的关键。中国副外长孙卫东与两国官员围坐一桌,气氛紧张却不失建设性,最终为前线士兵争取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就在停火协议墨迹未干之际,泰国陆军司令部却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带有“柬埔寨先开火”标签的挑衅语句,暗流涌动的军政矛盾浮出水面,泰国代总理在签字时脸色凝重,回国后更遭网民围攻。
柬埔寨这边也不平静。8月2日,国王西哈莫尼签署敕令,授予洪森全面协调国防事务的权限,明确点名“泰方对柬领土的严重侵犯”,将洪森重新拉回权力核心。
8月6日,一则“暗杀洪森父子”的情报在社交平台疯传,洪森深夜连发长文,质问泰国是否敢对邻国领导人下此狠手,语气愤怒而尖锐。他不再隐忍,直接点名泰国空军使用美制F-16和瑞典鹰狮战机侵犯柬埔寨领空。
洪森的这番话,其实不仅给泰国施了压,更是借题发挥,向美西方发出警告——军售国应对所售武器的使用承担责任。这既是呼吁,更是质问。
吉隆坡的边界会议紧随其后展开,柬方坚持邀请中、美、马三国列席,泰方最初强烈反对,最终让步,仅允许观察员出席最后一天的部长级会议。这场博弈,虽无硝烟,却波诡云谲。
会议前夕,柬方突然指控泰军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洪森取消参议院会议,坐镇指挥。8月3日,柬国防部又曝光泰方扣押18名柬军士兵,引发国际震动。
中方此时保持冷静,不慌不忙地推进外交斡旋,却在“无人机事件”中被无端泼了一身脏水。多个西方媒体“爆料”,称中国向柬埔寨提供军用无人机,并附上所谓“证据图片”,妄图营造中国“递刀拱火”的恶意形象。
这波操作选在马来西亚监督团队刚刚抵达边境,停火协议尚在试运行的敏感时刻,用心险恶,目的明确:离间中泰、中柬之间的信任,搅乱中国斡旋进程。
中国驻泰大使馆第一时间发声,明确指出所谓“军援”纯属子虚乌有,图中飞行器是中航技公司在柬埔寨举行的飞行表演活动。这一澄清既是对谣言的正面回击,也是一记稳定区域局势的重锤。
洪森也在深夜紧急发布声明,回应“无人机事件”,罕见将中国、日本、韩国并列提及,强调所有装备援助无关冲突,不应被外界借题发挥。他巧妙地将话题带回到“泰柬内部事务”的范畴,为中方澄清立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番发言虽未否认传闻,却保留了柬方主权行动的空间,同时力挺中国调解者身份,暗中打破西方媒体构建的“柬埔寨背刺中国”的叙事陷阱。
洪森这一操作,不仅为中国解围,更是在为自己争取战略主动权。他深知,一旦中方被迫选边,柬埔寨将无法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洪森不能不怕,他也不能不动。
回顾这场冲突的始末,柬方一边高调宣布将购买10架美制波音737飞机,实施对美商品零关税政策;一边又暗中恢复与美方军事合作,提出边境安全、通信系统等领域升级改造。
这些动作看似是对美方“示好”,实则是洪森在中美之间艰难平衡的跷跷板。中方始终保持克制态度。没有强制表态,没有军事干预,始终推动“以和为贵、睦邻为本”的外交理念。哪怕面对“背刺”与“拱火”指责,依旧坚持和平斡旋。
中国的策略极为清晰:不选边、不站队,但绝不放弃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份定力,是中国在东南亚外交中最强硬的“软实力”。
柬埔寨境内,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由中资主导建设,西哈努克港的深水码头、金边轻轨工程、边境工业园区,皆是中方技术与资金的结晶。中方为柬埔寨带来的,不只是投资,更是发展机遇。
在泰国,旅游业高度依赖中国游客,服务业、零售业几乎与中国消费挂钩。中泰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不是一句空话。
正因如此,才有中国那句意味深长的表态:“搬不走的邻居”。这是给泰国听的,也是给柬埔寨听的。中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朋友,但也不会容忍任何一方破坏区域和平。
这场冲突表面上是边界争端,实则是地缘政治的多重碰撞。西方媒体煽风点火,妄图制造“中国站边论”,实质是对中国中立外交的恶意污蔑。他们不希望看到中国“劝和促谈”的能力被国际社会认可,更不愿意承认,中国已经成为东南亚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
洪森的深夜发文、东盟的临场调停、中国的幕后穿针引线,构成了这场外交博弈的多重维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中国的角色,稳重、坚定、不可或缺。
这不是简单的“背刺”与“澄清”,更不是一场舆论风波那么简单。这是一次对中国区域影响力的试探,也是对中国外交定力的挑战。洪森“扛不住”的不是舆论,而是现实。他明白,只有中国,才能真正帮柬埔寨在乱局中找到出路。
中方话里有话,句句有分量。洪森当然听懂了。中国的中立不是模糊,而是智慧。不是回避矛盾,而是掌控节奏。未来的东南亚,谁能真正赢得尊重,不是靠站边,而是靠建设和平的底气与实力。
信息来源:
[1]外交部:中方继续同柬埔寨、泰国保持密切沟通 环球时报
[2]柬泰就停火细则达成共识 环球时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