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关税真要再拖三个月?钱包先别慌,看完再决定买不买东西。
7月28日,斯德哥尔摩一间普通会议室里,中美第三轮谈判悄悄开场。
没有红地毯,没有闪光灯,只有双方代表埋头翻文件。
谈判还没结束,美国那边先放出风声:24%关税可能再缓三个月。
消息一出,朋友圈瞬间刷屏,有人松口气,有人骂套路。
先别急着下结论。
前两次谈判,美国也是先放好消息,转身就加码。
第一次谈完,关税从100%降到50%,结果两周后又涨回75%。
第二次谈稀土,刚说原则达成,美国反手把清单拉长。
这次会不会重演?得看两个关键点。
第一,美国国内库存。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美国港口集装箱堆积量创18个月新高,零售商急着清货。
再拖下去,感恩节黑五可能没货可卖。
第二,选票账本。
七个摇摆州里,五个依赖中国日用品。
24%关税一加,超市涨价标签直接贴到货架上。
数字不会撒谎,选民会。
中国这边也不轻松。
二级制裁像把刀悬头上,买俄油要被罚,买伊油也要被罚。
谈判桌上,中方代表直接甩出三份合同:要么认账,要么另找卖家。
特朗普团队的小算盘很响:先放三个月缓刑的风,稳住股市,再派波音代表团本周飞北京,两手准备。
万一谈崩,还能甩锅给中方不配合。
看懂套路的人已经开始行动。
深圳做跨境电商的老王,连夜把黑五备货提前锁舱,海运价一天涨200美元,他照样下单。
用他的话说:赌三个月缓刑,不如赌自己跑得快。
普通人怎么办?三句话直接抄作业:
1. 大件不急用的,等8月中旬再下单,可能省出一顿火锅钱。
2. 刚需日用品,趁电商还没调价,先囤两周用量。
3. 有美元资产的,盯紧汇率,7.25附近可以考虑分批换。
消息真假三天内见分晓。谈判结束那天,谁先说恭喜,谁就输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