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封闭。集训。
中国女篮做出决定:从8月18日起,整整两个月,不比赛、不露面,只训练。
这是一次“亡羊补牢”,也是一次赌上未来的集体闭关。
可是——
国家队需要练兵,俱乐部却眼看人走楼空。
球员盼着提升,身体却已不堪重负。
有人拼命争位,有人却被静静排除。
这60天,到底是在准备战斗,还是酝酿更大的冲突?
最先坐不住的,是地方球队。
四川女篮原本志在全运会金牌,韩旭、李梦全是王牌。
现在好了,主力直接“被上调”,阵容被掏空。
集训是国家大事,但比赛也要打,俱乐部靠什么赢?
不是只有四川。广东、辽宁、江苏……一夜之间,多支球队核心出走。
她们被召去“提升国家实力”,留下俱乐部一地战术碎片。
名单公布,最大意外叫——李梦没进。
她是中国女篮的当家球星,是球队过去三年的精神支柱。
现在,却被排除在外。
相反,田媛媛、刘禹彤两名大学生成功入选。
新鲜血液值得培养,但老将的出局无人解释。
球迷们问:“李梦到底怎么了?”
没有回应。名单之外,是沉默。
更讽刺的是,一些在亚洲杯表现不佳的主力依旧留在队中。
这是调整,还是惯性?是革新,还是回避?
再看日本。
他们不搞长期集训,直接“以赛代练”——靠实战提升技战术。
同时,全队标配数据分析师,现场随时调整战术打法。
而我们,还在封闭集训、体能训练、基础动作反复打磨。
练得累,练得苦,但真正能不能用于比赛?没人敢拍胸脯保证。
时代已经变了,训练不能一成不变。
60天关起门来苦练,可能刚好练完,却发现比赛方式已经更新了。
训练未开始,网络上已经吵翻。
有人力挺:“国家队需要时间和系统训练。”
也有人质疑:“练完又伤了,谁负责?”
韩旭因伤刚恢复,是否适应高强度训练尚是未知数。
李缘、黄思静状态起伏,是否适合继续留队?争议不断。
没人反对训练,问题在于:方式是否合理?节奏是否科学?
球员沉默不语,她们知道:留在国家队,是机会,也可能是牺牲。
封闭训练不是问题,问题是——
它是否真的是最好的解法?
当其他国家在实战中不断进步,我们是否还要坚持“闭门造车”?
也许,我们应该反过来问:
不是60天够不够,而是——
我们是否敢承认,这种方式,可能根本不适合现在的中国篮球?
训练,是为了赢球。
但如果练得刚刚好,却发现世界已经走远,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你怎么看?
究竟应当坚守传统,亦或需果敢地进行变革?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判断。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