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一瓶年卖10亿的酒,茅台说砍就砍了。
8月6日,茅台保健酒公司发布内部通知:台源酒,即日起停产。
如果你对台源酒没太多了解,简单科普一下:它是茅台“嫡系”产品,也就是不是贴牌、不是山寨、而是真·茅台自己出品的酱香酒。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茅台旗下唯一一款“百元级”酱香单品,售价亲民,包装也带点茅台正统风格,很多人拿来当“口粮酒”“宴客酒”“送礼酒”,体面又不贵。
2023年上市,短短一年动销成绩和开瓶率都远超预期,总销售规模冲到了10亿级别,在茅台保健酒体系里,这已经是“带货一哥”了。
结果突然之间,嘎!没了!
你说是卖不动吧?不是。
你说是品牌崩了吧?没有。
那这戏剧性的停产到底是为什么?茅台这波操作,真是为了“优化产品结构”?还是背后另有其因?
今天咱们就好好扒一扒——茅台停掉“穷人酒”,是怎么一步步发生的。
<hr>“太便宜了”,可能才是它的原罪。
从行业常识来看,卖得好 ≠ 能留下来。
尤其是对于“茅台”这种自带神坛光环的品牌,卖得“太便宜”,反而会拉低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你想啊,动不动就是飞天茅台、虎年生肖、五星铁盒,动辄两三千块一瓶的价位,忽然出一个看起来也挺“茅台”的酒,卖你100出头,就算不懂酒的人都要想一句:“真的假的?”
这种错位感,会削弱“高端”人设。甚至一些酒商直接吐槽:“客户喝了台源酒,以为茅台都这味儿了。”
这不是玩笑,是真事。很多品牌最怕的就是自我稀释。
一边你用高端形象收割政商务、圈层用户,一边你又卖百元口粮酒,虽然赚了销量,但失了逼格,那茅台这块金字招牌,还怎么支撑住市值和渠道利润?
所以这次“优化产品结构”的真意,可能不是清库存,而是清掉品牌低价锚点。
说白了,就是:“我宁可不挣你这点小钱,也不想让人觉得我便宜。”
<hr>那为什么当初还要出台源酒?现在后悔了吗?
这就有意思了。
2023年,白酒行业整体下行,动销疲软,特别是百元段价位竞争极度内卷,光是“贴牌酱香酒”就能把人看花眼。茅台也想下场试试,推个亲民款,看能不能像小米出红米那样,既稳高端,又抢低端市场。
结果一开始确实热度很高,渠道商抢货、黄牛屯酒、朋友圈晒瓶子,热闹得很。
但很快问题来了:
- 消费者发现这个“茅台”也没多香,跟其他百元酱香酒没拉开本质差距;
- 经销商也抱怨利润空间太低,铺货不划算;
- 而最难受的,是那些正经飞天茅台客户,一对比后开始怀疑:“哎,那贵的到底值不值?”
这个时候,茅台高层估计拍大腿了:“搞砸了!我们这是搬石头砸自己脚!”
于是,停产成了唯一能及时止损的选项。
<hr>你以为这是“产品优化”?其实是茅台在保自己的价格体系。
很多人都说,茅台是酒,更是金融产品——价格不跌,才是王道。
那你说一个53度酱香酒,长得像茅台、写着“茅台出品”、价格却只有1/20,会不会成为二级市场炒作的“毒药”?
传递出去的信号是:“茅台可以廉价复制。”这对于投资客、收藏客、经销商、礼品圈层,都是超级危险的事。
所以今天的台源酒下架,不是因为它不赚钱,而是它赚的钱,动了更大的蛋糕。
<hr>那茅台以后还会出百元酒吗?还是这条线彻底凉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透露:“可能会有新产品或新品牌IP来占领该价位段。”
这说明什么?茅台其实没打算放弃百元市场,但绝不会再用“嫡系”品牌来做这事了。
逻辑很清晰:品牌矩阵可以多元,但“茅台”两个字只能代表高端。
这跟华为做荣耀、小米做Redmi是一样的路数。要下沉,可以,但不能带着“正宫娘娘”的头衔去接地气。
未来你可能会看到一个更时尚的包装、更模糊的品牌归属、甚至不再写“茅台保健酒”,但价格仍然锁定在100元出头的酱香新品。
这就是茅台的算盘:台源酒该砍就砍,但市场不能让别人捡了去。
<hr>这事儿其实跟你我都有关系。
当年很多人抢不到飞天茅台,就买台源酒过个瘾,现在台源被砍,是不是又回到了“喝不起茅台”的现实?
你说茅台“高贵冷艳”,看不上低端用户?也不全是。
更多的是品牌战略和资本逻辑在背后下棋,消费者的需求,从来不是品牌优先级第一位。
今天砍掉台源,明天推个新IP,一切照旧。但你我心里对茅台这个名字,可能又多了几分“割韭菜”的清醒感”。
那么问题来了:
你喝过台源酒吗?你觉得茅台这波停产,是理性止损,还是傲慢的“价格歧视”?
你期待茅台再出新百元酒吗?还是干脆别来打扰平价市场了?
<hr>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台源酒该不该砍?茅台的亲民产品,还值得等吗?
我们评论区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