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堡外层层安保拉开,电视车的转播灯一路打到城墙,莫迪站在那面熟悉的三色旗下面,说话一向直,最刺耳的那几句,像把钉子,咔咔往桌面上按。
第一,印度要保护农民、渔民和所有劳动者的饭碗。第二,任何伤害这些群体的政策,都不接招。第三,国家利益不卖,不用换,也不会拿去跟谁做交易。意思很明白,话是对国内百姓说的,也是对外面的人听的。面对关税威胁,不跪。有人把这称作一记正面回怼,也有人解读成谈判的起手式。无论怎么解读,有一点不难看出,特朗普这把“掀桌子”,没掀起来。
掀桌子是个形象的说法,桌上是新一轮美印贸易协议。想要的东西,说穿了就是三大块: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再放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再往下砍,最终最好实现美国产品“进来零阻力”;配套还要印度对美国做出更大采购和投资承诺,像能源、像制造业订单,越多越好。听起来很顺耳,可对坐在桌子另一边的新德里来说,节骨眼全捏在农业这只手上。
农业,在印度不是一个部门,是生活本身。差不多四成多人口的生计都系在地里、海上。季风好一点,粮仓就踏实一点;季风差一点,村里的账本就要抠。这块盘子,莫迪每次选举都要进去握一握,田埂边的手指缝里全是泥。美国产玉米、大豆、乳品要是大门洞开地进来,最先感到凉的,不会是城市中产的购物车,而是小农户家的仓房。他们的议价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也弱,一轮价格冲击,很可能就是一片破碎的生计。执政者的基本盘经不起这么折腾,这不是抽象的政治风险,是真人真事。
这还只是第一层,关税在印度,是预算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块砖。削得狠了,财政得想办法把洞补上。再往深里,非关税那一套,从检验检疫到本地认证,背后都有产业链的利益。让不让开,开到什么程度,每往前迈一步,都是一大串人的盘算。莫迪现在说“不牺牲国家利益”,其实就是把这套盘算搬到了台前。
话说得硬,是被逼出来的,也是算过账的。有个阴影一直压在谈判桌上,50%的关税威胁。一旦真落地,对美出口难免受挫。新德里不是不知道,但转头一看,退一步还是坑:如果照单全收,国内政治马上拉响警报。两难局面不难想象。要么护住出口、丢掉乡村,要么护住乡村、承受外压。站上红堡那分钟,莫迪的选择已经摆在台面上:硬扛。
扛不是蛮干,手里也有牌。最直接的一张,就是国防采购。消息一出,国防部长辛格的访美行程取消,军购计划按下暂停键。原定名单里,既有“斯特赖克”这类地面装备,也有“标枪”反坦克导弹这样的口碑货,还有6架P-8I反潜机这种高价值平台。军迷都知道,这些项目周期长、金额大、牵涉广,一旦按下暂停,多个链条一并卡住。对谁刺痛最大,不是驻厂的工人,不是柜台前的销售,而是指望着订单流水的企业和背后那本账。关税战的一大目标是增收,军购这头要是凉了,财政那边就得掂量掂量。
除了“勒紧军购”,印度还把视线抬向更广的天际线。金砖、上合,这些平台不是新朋友,但这回拿出来,意味就不一样。一个是把难题变成合题,合着做,侧面化解压力;另一个是放给对手看,告诉你我不是一条路。金砖里,不止一个国家公开表态,反对所谓“对等关税”。巴西那边,卢拉的态度更直,说美国总说自己吃亏,可账本一摊,顺差不是在我们这边,还强调不受外部压力,买不买不是你说了算,市场可以换,朋友也可以多交。中国这端,不用多描,大家心里有数。放在这个大背景里,印度的动向,有点像在做多边备份。美国这边看在眼里,心理那杆秤就难免晃一下。
“保护农民、渔民和劳动者”,这句话不是口号,它有对应的经济逻辑。印度农村需要涨价的不是进口牛奶,而是本地价值。渔民要的不是便宜的洋冷冻鱼,而是港口和冷链。劳动者盼的不是外面甩来的成品,而是能带动产业的订单。特朗普的要求里,有开放,有降税,有采购,听起来像一套标准模板。模板的边界在印度这儿撞到了硬茬,这就是现实。
印度这边,农产品、药品、IT服务等对美出口会有波动;美国那边,农业、能源、军工的对印订单会跟着心跳。比如美国能源出口,天然气、原油的长期协议向来讲究稳定预期。一旦谈判桌风浪大,印度买气、买油的节奏就会犹豫。军工更明显,项目搁浅一搁就是俩财年,生产线也跟着打摆子。有人说,这是“釜底抽薪”。字眼很重,但这个方向确实有效。钱袋子收紧,谈判口风就会松一点。
“掀桌子失败”是不是意味着特朗普这盘棋就下不下去了,也未必,工具箱里还有其他招。豁免、豁口、分行业限额、时限性关税,这些都能拿出来做微调。印度那边,市场准入也不是铁板,一些敏感项外的削减、扩大采购在特定窗口也能谈。这叫“边打边谈”。双方都明白,彻底撕破脸,代价太大。接下来看的,就是谁能把自己的痛点刀口对准,谁能把对方的诉求切分得更细。细到一个一个行业去掰手腕,细到一次一次会谈里去换筹码。
印度的“外援”思路,也不等于一门心思往一个方向走,更像是加固“多重支点”。金砖是一根,上合是一根,自贸谈判是一根,区域合作是一根。支点多了,杠杆就稳。对美国来说,这就是一条明示的路径:逼得越狠,印度的外部配置越分散。想拉回谈判桌,你就得给台阶。
这事背后也有普通人的账,农民要的是买得起的化肥、卖得出价的粮。渔民盼的是油价稳定、出海不亏。城市劳动者想着房租不涨、工作别丢。贸易战里的每一个数字,最后都要落在他们头上。关税多几个点,进口商就会加价,工厂的订单就会犹豫,码头的人就会等得更久。莫迪把话说给他们听,不光是政治表达,更是把复杂局势翻译成一句能理解的承诺。这句承诺能守多久,靠的不是一句硬话,而是接下来一个个动作。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