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标签
酷站
首页
今日资讯
观点
东南亚
文化艺术
体育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发布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道具
勋章
任务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热门吃瓜
›
今日资讯
0
0
收藏
分享
返回列表
西安高三学霸林嘉文,距高考百天时跳楼,遗书中:一生看透两件事
[ 复制链接 ]
IOCOscar6
·
6 小时前
天才少年,著作等身,却在最该憧憬未来的时候,一跃而下。身后一封短短的遗书,写尽了看透和无力。你可能想不到,就在他离开的那一年,离高考只剩下一百天,他明明前途无量,却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从名声大噪到尘归尘土归土,林嘉文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者,他早已在静悄悄的人群背后,被自己的天赋困住了。
他叫林嘉文,1998年降生在一个到处都有课本气的家庭。细细想来,很多家里书香门第的孩子,总有一股“认真的闲气”——长辈们不是比着学历,就是比着论文数。林嘉文从小就坐在大人膝头听诗讲典,爸爸每天都在法学院转悠,妈妈和外公外婆一个个都是教师。家中每天飘着的,不是菜香,是淡淡的纸墨味。这种环境下,娃娃气还没褪干净,林嘉文脑袋里已经塞进了一堆《诗经》《论语》的句子。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攒零钱买小人书,林嘉文却总赖在父亲的书房,手里翻的是厚到能砸核桃的史书。小孩一边读,一边嘀咕:“怎么大家都觉得这些东西难呢?”他喜欢琢磨那些悠远的事,跟着百家讲坛里的专家们在电视机前面点头,有时看得出神,饭都顾不上吃。
他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书呆子”。上学的时候,老师们对他格外留心。全班都在为月考发愁,林嘉文却能侃侃而谈,分析起文景之治和秦始皇的区别。老师一半欣赏一半头疼,暗叹这孩子“太超标”,教起来实在费劲。有位叫刘文芳的教师曾和人聊起:“给林嘉文上课,压力真的不小。”
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应该一路开挂。但林嘉文偏爱冷门的思路和独立的见解。初中还没毕业,他已经开始谋划写书。2014年,他刚进西安中学不久,就憋气憋劲写下了三十万字,掰开揉碎地研究汉初两帝与道家,交出来的那本《当道家统治中国》,读起来就不像是个孩子的手笔。
突然之间,记者、编辑、历史圈的学者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轮流上门求合影、要采访,热闹得不得了。学校那头也乐开了花,毕竟能有个“神童”挂名,多光荣的事。可林嘉文自己却没想象中那么高兴,他不喜欢秀“天才”两个字,更不希望别人一开口就盯着自己的年龄。
采访邀请一个个飞来,他不是推,就是拜托出版社低调点,嚷嚷千万别标榜自己是学生。可能在他看来,写书这事应该归于作品本身,别管作者是大人还是孩子,他希望凭真本事说话。“史学奇才”的名头,对他来说,反倒像一顶沉甸甸的帽子。
天才也会焦虑。林嘉文还在读高中的时候,第二本《忧乐为天下》问世。于是各种媒体、专家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他头上。说实话,外界越是推崇,身边同龄人反倒越疏远他。你说,一个十几岁的学生,还要和李裕民这样的史学泰斗侃侃而谈,普通高中的伙伴哪赶得上?渐渐的,林嘉文身边能谈得来的朋友越来越少,他成了“独行侠”,一个人在图书馆、一个人在房间、一个人在网络世界。
外界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在网上,有人为他的才华惊叹不已,也有人开始质疑“这书真是他写的吗?是不是家长代笔?”一有风吹草动,各种爆料、猜测很快就能淹没网络。想象一下,一个才上高三的孩子,该承受多大的压力?
学习、家人的期待、舆论的围观、孤独——这些东西堆在一起,就是大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个十八岁的少年。林嘉文也不是不想挣扎,他听父母的话,主动去看病,吃起了抗抑郁的药。身为父母,也是没辙,看着孩子闷头翻书,难得的愿望就是“他别再难受了,多交些朋友,偶尔笑一笑。”
林嘉文的心理,比大部分同龄人都脆弱也敏感。朋友没几个,偶尔愿意贴心开导的老师里,就属罗炳良最让他亲近。这个在学界有名望的前辈,也真心欣赏林嘉文,愿意和他促膝长谈。可谁能料到,命运像开了个歪玩笑——罗炳良突发癌症,很快撒手人寰。
很多人都说,天才都寂寞。可轮到林嘉文身上,隔阂远远不止寂寞那么简单。那个对世界极其敏感的少年,在罗老师去世后,开始越来越怀疑所有的意义:写书又怎样?被夸被骂又怎样?他觉得,自己的道路不过如此,未来也不过如此。
然后,2016年的冬天,林嘉文彻底沉默了。那年,他在自己的遗书里,既叮嘱父母生活,也自嘲地说,实在无法对未来再提兴趣。他交代父亲要照顾好身体,也担心母亲未来生活,甚至劝母亲多攒些本事,不要依赖别人。
最刺心的,是那句坦坦荡荡的告别——“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生活而言,该努力的都能看到尽头,我也清楚有些事此生超越不了,实在没意思。”好像一局棋下到此处,他已然心如止水。不怨天,不怒人,对一切解释无力,只剩放下。
写到这里,总觉得胸口堵得慌。林嘉文的故事,到底是天才的短暂惊艳,还是命运的深深捉弄?那些被他留下来的史书,现在偶有人翻到,依旧会感叹“少年成名不该是原罪”。但其实,理解他的难处与孤独,真的又有几人?
有时候想,如果当初林嘉文身边多一些能真心走近的朋友,会不会结局就不一样?假如他所受的关注少那么一点点,他会不会依旧在历史的旷野自在徜徉?这些问题,没人能回答了。
不知过了这些年,林嘉文有没有在另一个世界,找到让他真正心动的未来?天才、孤独、迷茫、看透,这一连串的词,像是他短暂人生里始终未能摆脱的影子。最终,他选择了离场,留给我们的,除了唏嘘,还有漫长的惋惜和无解的疑问。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IOCOscar6
[Пирамида Короткова] Пирамида Дилтса-Короткова. Логические уровни 2.
+关注
查看更多
点击回到头条首页
首页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