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逸语道破:中美关税“休战”,有几个错误认知需要澄清

观察者网 · 7 小时前
【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所发表的联合声明。
8月12号是上一个90天关税暂停的截止日,这个暂停指的是美方四五月份通过所谓的“解放日”施加“对等关税”,一度将中美关税推高至三位数,事实上切断中美贸易并引发危机后,美方主动提议召开的日内瓦磋商——日内瓦磋商达成了一个框架,其中包含一项停战协议:暂缓90天。
在这90天内,基本情况是美方保留10%对华征收的所谓“对等关税”,暂缓追加对华征收的24%部分;中方则对等征收10%的对美关税作为报复措施,同时暂缓作为报复措施的24%关税。双方取消了除34%关税以外的91%新增关税报复措施。同时,中方选择性地解除了一部分对美进行的非关税报复和限制措施。
在经历了日内瓦、伦敦和斯德哥尔摩三个阶段的磋商与交流后,当前的态势已经比较明确地展现出来。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态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从中美经贸博弈以及美国向全球挥舞关税大棒以来的整个态势看,中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正面反制并有效顶住美国压力,推动中美经贸问题从高度政治化氛围转入功能性和务实性谈判的国家。如今,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建立并运行,经历了日内瓦建立机制、伦敦和斯德哥尔摩两次磋商实践。
从中长期时段看,这个机制的运行让中美经贸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2017、2018年之前的状态,即拥有一个相对稳定、持久的沟通、对话、交流、磋商机制。该机制间断性地召开双方高级代表团面对面会议,通过磋商解决各自矛盾和关切问题。同时,这种经贸谈判回归了常见技术性谈判应有的特征:各方不急于达成一个完整、最终的协议。
首先,双方形成了一个框架,清晰列出了各自关切的议题:哪些问题是中方认为需要解决的、哪些条件是中方坚决不接受的;美方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由中方要求的东西、中方不要的东西、美方接受的东西和美方不接受的东西这四条边,共同搭建起了这个框架。然后,双方不定期召开高级别对话会议进行深入坦诚的磋商。
这次斯德哥尔摩联合声明相比伦敦声明,多了一个“建设性”的表述,显示各方对会谈成果的满意度在提升。满意度提升的主要成果在于,中美经贸关系开始变得更加确定,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1.jpeg
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
考虑到全球贸易体系和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特征,目前形成的共识是:确定性总比不确定性要好。在无法让美方立刻重回基于国际经济和贸易基本原理的多边主义正常对话框架前提下,通过这种对话和磋商形式,将中美围绕贸易问题、以关税和非关税工具为主要武器的博弈,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是各方能够接受的公约数。即使不可能立刻好转,但将冲突的烈度、方向和范围有效地明确下来,并在这个烈度下维持双方经贸关系相对稳定地展开、持续进行正常的经贸活动,避免为国际经贸体系注入更多不确定性、反而注入更多确定性,这是各方乐见其成的。
同时,对于中国而言,积极成果在于:通过中方的反制措施,结合中美元首通话,明确告诉美方:使用单边霸凌方式迫使中国接受无理要求是行不通的。中方的反击让美方感受到,其所谓的关税工具歧视给美国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大于收益,且美方没有能力迫使中国做出不符合其国家利益、仅为美方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举措。这是一个互动博弈的过程,是中方塑造美方认知、校准美方行为的过程。
每次磋商后能够做到几件事:第一,维持住那个框架,增加各方对框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第二,以务实方式冻结并控制双方博弈的力度——即美方加征10%关税、暂停追加24%,中方做出对等反应(征收10%、暂停24%),使得中美经贸关系能够实际运行下去,并阻断可能产生进一步不确定影响的因素。
例如,观察整个进程,从日内瓦到伦敦再到斯德哥尔摩,一个显著变化是:中间曾有一段时间,美国认为可以通过EDA软件制裁、航空发动机制裁等“盘外招”迫使中国让步。而中方则完善了包括最初稀土、现称为战略矿产出口管制机制在内的一系列非关税反制工具,如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限制物项等——这一系列工具让美方意识到,最好与中方保持相对稳定,美方那根随时挥舞的关税大棒,无论以何种名义,最好不要砸向中方。
因此,在伦敦到斯德哥尔摩期间,我们看到:美方宣称要对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国家进行关税二级制裁,并以此为由对印度在原有25%“对等关税”基础上再加20%,将税率拉高至50%。但在整个过程中,中国未被提及。甚至美方在贸易战中最鹰派的人物之一纳瓦罗,在被问及中国是否也会被制裁时,他回避了问题。他用了一种在其话语体系中相当于认怂和让步的方式绕开命题,称“我们对中国已经征收了很高的关税,所以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为什么绕开?因为他非常清楚,如果美方敢贸然再启动对中国的单边贸易制裁,中方必定反击,而这种反击带来的经济压力可能是当今美国政府无法承受之重。
有人做过简单分析:在4月2日到5月日内瓦接触前,美方将关税拉高至125%以上,中方实施对等报复导致中美贸易在相当程度上被切断后,美方感受到的压力远超预期。中方提供的产能对美国而言是不可替代的。
对美国政府来说,一个明确的问题是:为何5月份主动提议日内瓦接触?在“小鸡博弈”中,这其实意味着“chicken out”(认怂退让)。原因在于以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及美国高校开学季为代表的旺盛购物季。对美国普通民众而言,如果美方坚持单边施压而中方保持对等报复,不仅可能导致超市出现空货架危机,美国核心商品通胀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中美贸易中断后从港口、卡车运输到终端销售行业带来的失业影响,对美国经济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对身处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的特朗普政府而言,同样是不可承受之重。
因此,美方才会主动提议恢复接触,并从日内瓦开始建立专门的中美经贸磋商机制。
美方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同意中方提出的回滚方案——即撤销那91%的新增部分,34%(10%+24%)中24%持续暂停,实际只征收10%。在这种情况下,中美贸易实际上可以恢复。整个博弈过程,就是中方通过对等尊严的有效回应,通过谈打结合,迫使美方在经贸问题上回到正轨所取得的最主要、最具象征性的成果。
2.jpeg
2024年美国消费品生产中进口占比
这个成果对世界具有示范意义。许多国家清楚地认识到,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简单复制中国对美策略。但客观、务实、准确的观察都会告诉世界,这是唯一正确有效应对美国的方式。而中国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及其博弈策略获得正面回应,也明确了自身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位置——中国是唯一正面扛住美国战略压力,并迫使美国重回谈判桌,以更正常、务实、理性的方式探讨中美经贸问题务实解决的国家。
从国际体系战略博弈看,这印证了中方此前的判断,且美方也予以认可。例如,曾经作为议员时对中国态度极其强硬、意识形态极其激进的鲁比奥,最近在访谈中将中美关系形容为“战略稳定状态”。有人判断他最初可能想说“战略僵持状态”。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在中美长期战略博弈的持久战中,美方现在认为双方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这种战略相持是能力、实力、意志及外交技巧综合运用的结果。
目前网上对斯德哥尔摩经贸联合声明有各种解读。最简单地认识这份声明,建议大家看商务部副部长、中美经贸谈判团成员李成钢同志在斯德哥尔摩会谈后接受采访时的表态。他说:这次斯德哥尔摩会谈,中美双方成功推动伦敦协议、日内瓦框架“如期展期”。“展期”是一个专用术语,“如期展期”的意思非常清楚:未来90天中美经贸关系将与过去90天——即,日内瓦谈成的90天暂缓期——保持同一种状态,处于相对稳定中。
这里需要澄清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第一,并非中美经贸问题已解决。问题还要继续谈,并未解决。当前状态只是暂停,或用外媒术语是“关税休战”。
第二,不存在中方做出额外让步。所有政策调整和对等变化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三个阶段保持一致,即没有发生变化。90天暂缓期到了,很多问题未谈拢,经贸问题未实质性解决,怎么办?再谈90天。这90天内,所有相关政策保持相对不变。
第三,解读中常被误解或忽视的是“对等性”。美方撤90%,中方也撤90%;美方暂缓24%,中方也暂缓24%;美方征收10%,中方征收10%,这是对等的。同时,中方还有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战略矿产出口管制等一系列机制;美方对中国也有前后四家的出口管制机制,这些都保持存在。
第四,常见的错误理解是假设“如果美国人怎样,我们怎么办?”答案很简单:中方保持了政策的稳定。在多次新闻发布会上,无论外交部还是商务部都强调:中国对中美贸易问题的态度、原则、政策是一致的、连贯的、有相对稳定性。这个相对稳定性的核心特征,是基于中美关系新的三个指导原则:一、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包括主权、安全和发展;二、和平共处;三、合作互利共赢,或在条件允许时以最大诚意促进合作,但每一步都是在平视美国基础上采取的对等行动。
总体来看,这份8月12日发表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声明,其主要成果就是“继续再延90天”。这个成果当然不是最理想的——如果说最理想成果是杯子装满水,那么这个阶段性成果至少确保杯子里的水继续处于半满状态,并尝试尽可能在对等基础上增加有效的谈判内容。
如何增加?通过务实的、长期的、技术性的、工作层面的沟通、接触和交流。同时,观察经贸数据——包括7月中国进出口数据、美国就业数据、美国进口商品国内价格变化及其对美国通胀的压力、美联储相应利率管控政策——我们会看到:中美经贸互动在最底层逻辑上,仍然遵守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美国政府可以出台各种政策,可以无视、错误理解、扭曲这些规律,挑战基于这些规律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法宝。
而中方态度和政策之所以能保持一致、连贯和稳定,找到通过对等方式推动关系避免恶化、用对称反制行动阻止其进一步恶化、推动其回到通过谈判解决矛盾纠纷的正常轨道,正是因为中国显示出对这些规则的遵守。这也为中美博弈的最终走向奠定了基础。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对经贸关系未来发展感兴趣,可以关注2024年9月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经济研究报告。该报告用西方经济学模型推演模拟了特朗普政府可能采取的策略,包括对美国国内非法移民劳动力的政策、对各国关税策略、对美联储政策的影响。推演模拟分析的结论非常清楚:尽管美国政府宣称要让对手付出最大代价、让美国成为最大赢家,但实际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会让美国本身付出更大代价。这意味着,假以时日,这些深层次规律,包括面对中国反制措施的共同作用,会愈发明显。这种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美国付出的越来越大代价,将转化为相应压力,迫使美国改变错误政策。
届时,大家有望迎来一个更加健康、稳定和良性发展的,不仅是中美双边关系,也包括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定力、对客观规律和未来前途的信心,以及在每一个具体时间、每一个细分阶段采取正确策略:坚定有效地回应美方贸易霸凌,同时通过类似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等安排,持续开展外交活动,持续进行首脑外交,为中美双边关系把舵定向,共同塑造更良好的双边关系,为当今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3.jpeg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观察者网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