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忙着筹备美俄会晤的美国总统,还抽空在社交平台上“点单”,要和中国谈一笔大豆的大生意。不是小试牛刀,而是喊话把美国大豆订单提到四倍,还贴了个诱人的承诺,提供快速服务。看着像谈买卖,听着却像下命令。
按理说,这笔买卖放在多年前,或许还有戏。那会儿中国的加工厂、养殖场,对美国大豆的依赖确实很高,船期一到,港口卸货车轮不息。风向一变,关税战按下开关,航线冷了、订单散了,市场另起炉灶。中国转身去找巴西,几年摸爬滚打,供应链一步步重塑,现在进口结构几乎清一色来自南美,价格、品质、稳定性都不差。这种背景下,突然让中国把美国大豆订单翻四倍,这话敢说,底气从哪儿来?
美东时间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丢出那条帖,口气足够自信,像是吃了定心丸。紧接着8月11日,他又在白宫外发声,说华盛顿进入公共安全紧急状态,要重建首都的法律、秩序和公共安全。两件事连着看,能读出两层意思。
一层落在国际局势。俄乌战场起起伏伏这么久,美俄之间的较量不只在战场。他最近对俄罗斯一会儿喊关税制裁,一会儿摆出军事威胁的姿态,牌打得很凶。更关键的,有消息显示,普京已经同意美俄会晤。这个节点,对他来说像是点亮了“我能把住大局”的灯。他的逻辑很直白:俄乌问题见到曙光,美国这边有了谈判桌,自己能抽出手来把关税战再提速。既然要提速,就要找个“可展示、看得见、能立刻加分”的动作。大豆,最合适不过。中国买了,美农有票;数字够大,能上头条;说服务加速,显得自己“能办事”。
另一层落在国内政治。美国这段时间并不太平,治安、财政、党争,哪样都够他头疼。他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往华盛顿扣一顶紧急状态的帽子。很多华府当地的观察,都看出了政治操盘的味道。真实情况是不是失控,民众心里有杆秤。可他需要一场“我来整顿”的戏码,让自己的支持者看到强硬姿态。配合那条大豆的帖子,一外一内,一软一硬,合在一起就是一条完整叙事:我能让外国买我的货,我也能把首都拉回秩序。
中国还会像从前那样,听个口号就下大单吗?难。产业链是一步步搬的。压舱石能换,但要看算账。巴西大豆这几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路抬升,供给节奏、压榨利润、汇率风险,国内企业已经适应南美的节拍。美国想重新挤进来,至少得拿出足够的价格吸引、稳定的出货承诺、关税层面的明确安排。单凭一句“快速服务”,最多像附赠一个快递时效,改变不了总价。何况在关税战还在拉扯的当口,大宗贸易随时会被政治气候扰动,企业对风险更敏感,签不签、签多大,得看可预期性。
那句把订单提四倍的呼吁,不像是商量,更像是指令。对外经济合作讲究互利、尊重和可执行的制度安排,靠喊口号,市场不会买账。市场关心的,是关税税率到底怎么样、是否有长期稳定的协议、是不是会半路变卦。
市场可以谈,价格可以谈。前提是相互尊重、可预期,中国也并不缺替代渠道。往深里看,大豆只是关税战的一颗棋。棋盘上还有芯片、汽车、光伏,甚至金融服务。还是把谈判桌摆正,把规则写清,把不确定性压下去。市场最怕的不是价格高,而是政策摇摆。摇摆之下,谁都不肯当那个买单的人。
这笔大豆的大生意,值不值?看账本,暂时不值;看政治,短期有戏;看长期,还是得回归专业与制度。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