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教务处那里,新贴了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字。讲的是理工科专业对选科有了新要求,限得更死了。隔壁班有个同学,就因为选了地理和生物,想报的五六个专业一个都报不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高考的路,一下子窄了不少。
有个学姐的事情传遍了。她成绩不错,本来想学医,结果报志愿的时候才发现,好多医学院都要求必须学化学。她没选,就只能换专业。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说要是早知道选一门课有这么大影响,当时怎么也会把化学选上,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选科这个事情,现在成了头等大事。物理加化学这个组合,听说能报的专业多,大家都说这个组合吃香。但选的人也多,竞争不知道要大多少。怎么选课,好像比学习本身还让人头疼。高二就得把后面几年的路想好,一步错,后面就不好走了。
听说分数线要涨。这几年的报名人数和录取名额,那个差距在变大。去年就有二百多万人报了名但没学上。大学每年也加一些名额,可是加的名额,跟不上报名增加的人。清华北大那些学校,名额还是那么多,想进去,肯定更难了。
有人算了算,说到2026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可能会超过1500万。这个数字比今年要多出好几百万,会破纪录。
外面那些培训班也看到了机会。手机一打开,就是各种直播,讲怎么选科,怎么避开陷阱。主播在镜头前讲得唾沫横飞,屏幕下面全是家长在刷礼物。新东方还弄了个叫“选科压力测试”的东西,价钱比以前的辅导班贵了好几倍。
家长群里面,气氛也不对。有人在群里发火,说要是早知道现在这样,当初说什么也要换个城市给孩子念书。也有人说,孩子每天学到半夜,周末也没有休息,补习班的钱花了一大堆,分数还是那个样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很多家长都在为培训班的钱发愁。他们说,花这笔钱吧,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不花吧,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心里不踏实,怕自己的孩子被人落下。这种感觉,就像被人推着往前走,停不下来,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县里的中学,那种压力更大。我们县城中学,今年的最高分,也就是刚够到一本线。明年分数线要是真涨了,那可能很多人连一本线都过不去了。学生和老师心里都有数,但是谁也不说破,只是默默地加大学习的量,希望能有点用。
有个小镇的高考状元,考得很好,但家里人不懂“强基计划”的细节,不知道还要参加学校自己组织的测试。孩子自己也没注意,光顾着高兴了,家里人后来才想起来问,那个报名的窗口早就关了,一家人急得不行,差点就错过了这个机会。
学校也开始想办法了。我们学校把高一的物理课提前到开学就教,说是为了抢时间,多学一点总没坏处。还专门开了一个“尖子班”,把成绩好的学生都集中到一起,目标就是考重点大学。但是教室里的设备,还是很多年前的样子。
校长在开大会的时候,直接告诉大家,学校的资源不多,实验室里的器材还是十年前那一批,老师也就这么多。让大家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指望学校能给你变出什么花样来,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他说的话很直接,会场里一片安静。
班主任在家长群里也难做。有家长直接在群里问学校,能不能保证孩子考上211大学?这个问题让班主任没法回答,大家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尴尬。过了很久,班主任才回了四个字—“尽力而为”。然后,群里再也没有人说话了。
现在班里的气氛,跟以前不一样了。自习课上,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在纸上划的声音,还有翻书的声音。没有人交头接耳,甚至连大声喘气都不敢。每个人都在埋头刷题,桌子上的卷子堆得老高,好像做不完一样。
下课的时候,走廊里也没了以前的吵闹声。大家走路都匆匆忙忙的,要么是去接水,要么是去厕所,然后马上就回到座位上。班干部之前还试着组织过学习小组,想让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但没几个人响应,大家都不敢说自己能考多好。
放学回家的路上,偶尔能听到几个同学在小声商量,说晚上要不要再多学一会儿,熬夜刷几套卷子。但是第二天早上,总能看到他们趴在课桌上打瞌E睡,一脸的疲惫。那种想努力又使不上劲的感觉,很多人都有。
新高考模式在全国都铺开了,物理和历史成了必选一门的科目,剩下的科目选择也有很多说法。不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的,选错了,大学的门都敲不开。比如学医,现在好多学校都写明了,必须选化学才行,没得商量。
清华北大这些好学校,名额没怎么变。但是想考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还有些学校的录取方式也变了,不再是只看高考分数。有的学校是高考成绩占85%,学校自己组织的测试占15%,这样一来,进去的门槛就又多了一道。
房价好像也和这个事有关系。家长群里有人抱怨,说好学区附近的房子,价格又涨了。因为大家都想让孩子能上个好点的高中,抢的人多了,房价自然就上去了。这笔钱,又压在了家长的身上,让本就不轻松的家庭,又多了一层负担。
高三刚开学,班里就到处在讨论这个事情。说明年高考是“大年”,竞争会比现在激烈。老师也在班会课上拿出一堆数据给大家看,什么出生人口,什么报考人数,听得人头昏脑胀的。但大家心里都明白,未来的路,不好走。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