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奥运冠军邓琳琳:身高1米37无人追,退役二次发育,爱情事业双丰收

娱公移山 · 7 小时前
她曾是奥运赛场上的“最强黑马”,身高1米37,却顶得住压力、扛得起金牌。
退役后,她逆流而上、二次发育、继续深造,把那些“不被看好”的标签统统踩进脚下。
如今,她褪下战袍、换上婚纱,一如当年夺冠时那样坚定又灿烂。

一起走进这位奥运冠军的“第二人生”,看她如何把爱情和事业都演绎成了真正的满分落地。


去年5月,安徽芜湖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见证了一场“最萌身高差”的婚姻登记。

邓琳琳,那个曾在奥运平衡木上掀翻全场的小个子体操冠军,正式牵手射箭健将顾雪宋,拿下人生的“新金牌”。
这一天,她的笑容依旧是熟悉的“奥运款”,标准、饱满、控制精准,只不过舞台换了个地方——不再是金牌加身,而是红本到手。

没有奢华现场、没有明星作陪,这场婚姻的主旋律是“实在”二字——实打实的三段式。
2023年10月,在宁波办了第一场,干净、简洁,连主持人都是俩新人自己兼任。
去年年初,回阜阳老家办了第二场答谢宴,到了5月,终于完成“技术动作”——登记注册。

从小练体操的她,哪一次人生重要关口不是靠节奏分明、动作精确完成的,这次也不例外。
而站在她身边的顾雪宋,不是流量帅哥,只是个安静训练的射箭健将,一个熟悉耐心、专注、讲究节奏的职业人。
他们一个练柔,一个练稳,恰好组成了生活中最平衡的搭档。

不少人总爱说,差3厘米才满1米4的身高,是邓琳琳事业和恋爱的“硬伤”。
但对她来说,那只是人生这场比赛里的起评分,而决定最终得分的,是动作的质量、态度的分数和不翻车的心理素质。
邓琳琳生于阜阳的一个体育家庭,爸爸当年是县里的短跑选手,虽然后来因伤退役,但对子女的培养倒是相当认真。

她哥哥从小就练体操,而她这个妹妹,闲来无事就和哥哥一同走进了训练馆。
体校教练在挑小苗子时,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模仿力极强的“小不点”。
男孩子练多久她就练多久,硬是靠体能和死磕,熬成了全省数一数二的小选手。

2004年,才12岁的她和哥哥一起入选国家队,个头小得像队里送水的孩子,但眼神却坚定得惊人。
虽然年纪轻轻进国家队,但起初只是被当作替补选手。
个头小、话不多、曝光少,在一众高难度、大动作的选手里,她看上去毫不起眼。

2008年,她进入奥运名单,原本是“稳妥替补”,可一上场就压得住局。
跳马上临时顶替队友、自由操首发、平衡木压阵,每一项都顶得住场,最终和中国女队一起,拿下了奥运女团金牌。


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2012年伦敦奥运。

那年,她已是老将,队里正选不断换人,她以“第四人”身份临时补位,成了整支队伍的定海神针。
平衡木决赛,她排在最不利的第三位上场,却用无瑕疵的动作拿下高分,成为体史首位两届奥运会摘金的选手。

她没有明星选手的气场,却有关键时刻一锤定音的能力。
从“最强替补”变成“队长主力”,邓琳琳以硬核实力告诉世界:黑马不是偶然,是你看不见的训练铺出来的赛道。
不炒作、不露面,2013年,21岁的邓琳琳悄悄退役,不上综艺、不接代言,也没有发长文“告别体坛”。

而当年和她同批退役的运动员,有的进演艺圈,有的成了商业达人,她却拎着双肩包,出现在北大的课堂里。
是的,奥运冠军,坐在一排埋头苦读的大学生中间,像极了“体坛版学霸重生剧”。
很多人不理解,拿了金牌,干嘛还去当普通学生?

而她的做法也没打算让谁理解,反正她背着书包走进了北大南门,专注啃书、写论文、交作业。
但从全民追捧的“平衡木公主”,一夜之间变成“校内小透明”,光环没了,身份换了、环境陌生了,人难免会有点“迷糊”。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退役以后,她的身高居然悄悄“升级”了,这波“二次发育”让她超过了一米四。

原本早就习惯了在队伍中最矮的位置,没想到退役以后,骨头居然还给力地拔高了一点。
而更神奇的是,长高这件事对她来说,某种程度上不是“意外”,而是一种“后劲”。
就像她的人生,退役不是终点,而是重新生长的开始。

在北大读完书之后,她继续申请研究生,先是在北体,接着又去了美国进修。
一边跨专业,一边跨文化,邓琳琳仿佛从“运动版钢铁侠”变身成了“教育圈终身练习生”。

到了2023年,她把多年学习成果收进背包,重新回到体操起点——成为安徽师大的体院教师。


不过,这不是“随便挂个职务”的走形式,也不是“体坛名人”拿来打招牌的安排。

她是真的每天准点出现在体操馆里,一板一眼教学生做动作,批作业、写教案,样样不落。
她教的不只是翻滚技巧,更是“活着不翻车”的能力。
带学生做训练,不止讲重心控制、幅度精准,更讲比赛时是怎么顶住压力、咬牙坚持。

上课不光改动作细节,还讲自己比赛失误过后,是怎么在后台调整呼吸,再次站上场的。
学生们很喜欢她,说她“不像传统教练那么硬,也不像明星那么远”,更像是一个“有故事的前辈”,既亲切又清醒。

有人抱怨压力大,她会安排小组去操场上跑圈解压;有人因为动作学不会焦虑,她会直接带到器械边,手把手一遍遍示范。
在她看来,体育不是单纯“拼谁厉害”,而是“谁能熬过去,还能继续前行”。

她希望学生知道,哪怕比赛输了、考核没过,都不能输掉对未来的信心。
在她的课堂上,体育精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每天按时出操、每周写反思的具体执行力。
她把赛场上的节奏、思维方式、抗压习惯,一点点拆解进日常教学,让学生们学得既扎实又真实。

这份认真,大概是多年体育生涯留下的后遗症,也可能是她把人生当作另一场“全能项目”在比。
她没说过豪言壮语,也不爱在公开场合炫耀“过往战绩”,但每一个选择都扎扎实实:该读书时苦读,该练功时死磕,该教学时不松懈。

如今再看邓琳琳,已经不是那个在比赛台上被称为“最强替补”的小姑娘,而是一个在人生擂台上把每一个关键动作都做对的成年人。
她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幸运儿,而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型选手”。

从奥运金牌到教书育人,从被“看矮”到活出“高光”,从无人敢追的“小个子”到三场婚礼的“主角”。
这个曾被定义无数次的女孩,用行动一点点推翻了那些标签。
结语

邓琳琳的人生,有金牌,有高光,也有低谷和冷静。
她是无数个女孩的镜子:不符合常规的身高、被质疑的外形、悄悄翻身的成长。
参考资料
邓琳琳连续两届奥运夺冠第一人 眭禄压力下摘银.大众网 [引用日期2016-01-24]
从赛场到讲台:奥运冠军邓琳琳的跨界转型.百家号-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6-04-10]
体操队员邓琳琳:出身体育世家 差点放弃体操.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08-03]
今天,奥运冠军邓琳琳回阜阳办婚礼!许海峰、孟苏平等都来了.大皖新闻 [引用日期2024-01-14]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娱公移山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