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茅台红缨归仓时,赤水河畔“耕”新路

华尔街见闻 · 11 小时前
八月,赤水河谷万亩茅台有机高粱基地层叠尽染,红缨子高粱迎来归仓时刻。
8月4日,以“丰收敬粮农·质量承千秋”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盛大举行。
这不仅仅是一次农事的圆满,更是茅台“天人共酿”古老哲学在当代的磅礴回响——一粒高粱的生命轨迹,悄然延展为一条连接自然守护、文化传承与产业未来的宽阔通途。
晚会现场,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党委书记任学安,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等共同启动红缨子“519”第七代高粱品种发布仪式。
未来,随着红缨子“519”第七代高粱的推广,茅台将以科技兴农为支点,推进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的同时,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酱酒芯片”

茅台酒独特品质的根基,深植于赤水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这片被誉为茅台酒生产“第一车间”的土地,孕育着其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红缨子高粱。
作为全国唯一获有机认证的高粱种子,“红缨子”由茅台科研团队于1999年在仁怀选育而出,其母本为一株抗逆性极强的“牛尾砣”野生高粱。
历经十年磨砺,2008年“红缨子”被正式确立为茅台酒酿造的唯一指定高粱原料。
此后多年间,茅台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红缨子高粱的培育与推广之中,不断提升“酱酒芯片”的纯度和先进性。
红缨子高粱颗粒小、皮厚、坚实、饱满,当作粮食,口感不佳,却是酿酒的天生好物。
其粒小皮厚、单宁适中的禀赋,完美契合酱香酒酿造工艺“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严苛考验;高达83.4%的淀粉含量,则成就其无可替代的卓越糯性。
2022年,茅台启动“种子计划”,以红缨子公司为主体进军种业,近三年科研投入超1500万元,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等顶尖机构引入分子育种技术,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12项,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如今,红缨子高粱已入选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典型开发案例,通过全国首批种子认证,正式纳入国家种业体系。
此次发布的“519”相较于前代品种实现了三大关键跃升:生育期大幅缩短至118天,株高显著降低至210.10厘米,更矮壮,更抗倒伏,能完美适配机械化收割。
亩产在优化结构的同时,逆势提升至367.55公斤,支链淀粉含量达到99.00%,单宁含量降至1.37%。
立足赤水河本土品种资源,茅台围绕“一颗种子”的研发创新还在将持续释放长远潜力。
通过系统性地收集与保存,红樱子公司已拥有地方高粱种质资源496份及异地资源315份,成功构建起涵盖基因库、特征特性数据库和品质数据库的贵州酒用高粱核心资源体系。
这张被科技赋能的“酱酒芯片”,将在未来持续保障茅台酒酿造原料的品质,更为行业原料安全筑牢根基。
反哺深耕

优质的种子是起点,但想要让这粒种子惠及土地与农人,则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工业反哺机制。
尽管仁怀地区种植高粱历史非常悠久,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种植规范性不足,产量较低。
为保证原料的质量与稳定供应,早在2001年,茅台就携手地方政府、合作社和农户共建有机高粱基地,并探索出了“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为此,茅台累计投入近18亿元,构筑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高粱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制剂、专用包装袋及绿肥种子,同时引入农业政策性保险,为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兜底”。
在系统性解决了粮农的后顾之忧后,种植红缨子高粱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自2002年起,茅台高粱收购价从2元/公斤稳步提升至11.2元/公斤,远高于市面平均收购水平,每年带动20余万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基地有机认证面积已达百万亩,常年种植规模超60万亩,覆盖仁怀、习水、金沙、播州、汇川五县(市、区)。
如今,“红缨子”系列作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酒用高粱品种,已辐射10余个省(市、区),累计种植超3000万亩,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超百亿元。
通过打造“一证、一图、一地、一库、一网”五大体系,茅台在品种选育、质量管控、产业融合等关键领域实现质的飞跃,成功构建起覆盖科研、种植、生产全链条的现代化有机高粱种植示范基地网络。
这条反哺链条,更深度融入了产业协同与乡村振兴。
为支撑“红缨子”高粱规模化生产,仁怀与茅台合力推进山地农业机械化。目前,茅台有机高粱基地已配备农机9.2万余台,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显著提升了山区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深植“根在农业”理念,茅台持续深化循环经济实践,将酒糟等副产物通过资源化、绿色化、高值化路径“变废为宝”,将产业链条延伸至酒糟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带动上下游共同增收。
2024年,公司深化酿酒副产物利用,处理酒糟超30万吨,产出有机肥12万吨、发酵饲料2万吨、生物质沼气1000万立方米,创造产值近10亿元,并直接带动1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共酿未来

镰刀挥动,高粱归仓,茅台所肩负的“大山之责”,正在赤水河畔铺陈开一幅人与自然共舞、传统与未来交响的壮美图景。
在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看来,赤水河谷的坡地轮作制让高粱与其他作物交替生长,深根系固土保水,浅根系固氮养地,形成了“种高粱就是守家园”的生态智慧。
贵州省农科院旱粮(高粱)研究所所长张立异则点赞茅台的绿色闭环:“酒糟变有机肥、饲料、生物质沼气,实现了‘从红粮到酒香,从酒糟到粮田’的循环。”
茅台循环经济模式与赤水河谷的千年农耕智慧深度契合,完成了对土地的深切反哺。以有机种植守护赤水河生态,正是“天人共酿”理念的生动实践。
其对文化内容的打造则着眼于更遥远的未来——将人们对茅台、对美酒、对贵州的深厚情感,凝聚于独特的文化IP之中。
今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首次升级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将地方农事活动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盛事和行业IP。
古老的归仓仪式上,“仓盈庚亿,年岁有息。赤水含章,红粱献瑞。谨以丰年,钟鼓笙箫,敬启归仓”的祭辞铿锵回响。钟鼓笙箫声里,传递着茅台对土地的虔诚与对“粮农”的深深敬畏。
省级非遗项目的精湛表演与鲜活的地方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生动铺陈出独特的地域风情;“红缨之星”与“匠心梁农”的表彰,则深情致敬了产业链条上每一位默默耕耘与坚守的守护者。
茅台的“共酿未来”,远不止于酿好一瓶酒。它是用一粒高粱的生命轨迹,书写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对传统的赓续与创新,对行业的引领与担当,对乡土的反哺与振兴。
在这条赤水河畔“耕”出的新路上,茅台以“大山之责”为笔,以“天人共酿”为墨,绘就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
这粒来自大地的红缨子,终将酿就一个更加醇厚、永续、共荣的美好未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华尔街见闻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