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今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景观”,

  全球越来越多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博物馆在今天,

  参与到国际博物馆日的纪念、宣传活动中来。

  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博物馆,都对保护和增强文化景观负有责任。

  在南京众多博物馆、纪念馆里,

  有这样一座纪念馆更值得参观、纪念,

  它凝固了无限的泪水与悲伤,承载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却的记忆……

  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南京电视台,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实地探访“慰安妇”,寻找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拍摄完成的专题片《利济巷二号》。它致力于还原“慰安妇”制度,让我们可以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沉痛的历史。

  1937到1945年间,先后至少有20万女性被强制成为日军的性奴隶。

  

  她们大部分被折磨至死,少数侥幸逃生也落得伤痕累累,在孤独、贫困和屈辱中度过余生……

  

  那段可怕的记忆啃噬着她们的心灵,在崇尚贞操和名节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选择了终生的缄默,只有少数勇敢者站了出来。

  目前,大陆健在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仅剩22人!

  风雨利济巷,血泪“慰安妇”

  南京利济巷

  连接东西走向的中山东路和科巷之间的一条小巷

  而就在这条又短又窄的普通小巷中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纪念馆里面有什么

  隐藏着一处

  亚洲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

  ▼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

  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

  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

  数十名朝鲜、日本与中国籍妇女

  曾在此沦为“慰安妇”

  惨遭日军的蹂躏

  ▼

  

  2003年,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以年老抱病之身返回南京,指认她当年被拘禁的地方——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

  

  韦绍兰,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身份且生下带有日本血缘后代的“慰安妇”,她曾勇敢站出来指证日本的罪恶,她曾多次向日本提交诉讼索赔申请。

  铭记苦难记忆,希望灾难不要重演

  2015年12月1日

  在原址上修复建成的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正式对外开放

  它用大量历史资料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那段充满泪水和悲伤的“被凝固的历史”

  ▼

  

  雕塑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创作,以二战时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战场上怀孕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照片为创作原型。

  ▼

  

  雕塑的背后,是一整面墙的眼泪。13颗硕大“泪滴”,参差洒在斑驳陈旧的墙面,凝重而悲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纪念馆里面有什么

  ▼

  

  在右侧的另一面墙上,密密麻麻拓印着当年“慰安妇”的黑白头像照片,每一张脸上都是屈辱和愤怒,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泪水。

  ▼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不仅是慰安妇悲惨历史的史料陈列,也是那段悲惨记忆的载体。

  建筑是有生命的,她让我们在感受历史本身之外,也会向每一位来访者探寻,你,看到了什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感受到了什么?穿行在这样的建筑群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追问,也可以感受到和平的呼唤······

  视频由南京电视台专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