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喜欢在剧中念一首诗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当时几乎所有小朋友都会跟着学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香港电影《胭脂扣》红遍全国
这几句优美的曲词也为人熟悉
“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
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
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
独倚篷窗思悄然。”
这些歌估计很多人
会把它笼统的当作粤曲
但这就是地道的地水南音
地水南音是番禺区代表性名录项目
它是番禺区代表性名录项目。地水南音是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粤语说唱艺术。它在木鱼歌、龙舟歌基础上,吸收潮曲和江浙南词的长处,变化融合而成。清末民初,失明男艺人唱的南音成主流,乡土气息浓郁,时称地水南音。
始创于番禺沙湾南音演唱家陈鉴
平腔南音是地水南音的重要流派之一,始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番禺沙湾南音演唱家陈鉴。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失明艺人们或于街头或沿门卖唱,或受雇到酒楼、茶楼、烟馆、妓院、私人寓所献唱谋生,唱本超千首。
平腔南音创始人 陈鉴
1957年陈鉴在广州录音录制地水南音
陈鉴用作自弹奏平腔南音的古筝
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水南音以七字句为主,每句八拍,字句工整,多有出自文人手笔的既定曲词,演唱内容多宣传忠孝伦理、讲述个人遭遇等。多以椰胡、拍板、筝或洞箫伴奏,亦有清唱加上竹板为节拍的。乐器音韵的苍凉悠远,衬以瞽师低沉沧桑的腔调,唱尽世态炎凉,听来别有韵味。平腔南音则故事性较强,擅于把深奥的曲词化成俚语,运用声调、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把各种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乡土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地水南音(平腔南音)是广府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为粤曲所吸收,也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陈燕莺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大赛
陈鉴的后人致力于弘扬平腔南音
传承人前期有盲德(钟德),后期有盲鉴(陈鉴)、白驹荣。沙湾陈鉴的后人一直致力于继承和弘扬平腔南音。
陈丽英在2009年5月23日澳门卢九花园举行的“百年堂会”上演唱《周氏反嫁》
地水南音传承人
陈丽英是陈鉴的孙女,其父、叔、姑、姐皆从事曲艺专业。她一改过往只用平喉演唱南音的传统,用平喉的调式,运用平、子喉交相融集的唱法,既接近和保留挂绿母树了祖父“平腔南音”的韵味和精髓,也形成别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代表作有挂绿母树:20世纪60年代独唱《洪湖女儿》和《东湖春晓》挂绿母树;20世纪70~80年代有《怀念敬爱的周总理》、《陶瓷花板寄深情》、《橘颂》、《挂绿悲歌》等。
陈丽英
程美宝为陈丽英入室弟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主持人。程美宝仰慕陈丽英精湛的南音技艺,于2010年1月拜其为师,专门学习及研究平腔南音,兼习其他粤曲曲艺。
传承人程美宝
来源:番禺文化
编辑: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