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花竟巧屈原为什么要跳河自尽,九子粽争新”,端午至,在万花繁盛,万事和乐之时,你是否想起屈原为什么要跳河自尽了头戴高帽,衣袂飘飘屈原为什么要跳河自尽的失意之人屈原为什么要跳河自尽?
端午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特别少的纪念古代文人的一个节日。暂且不说端午节的发源和屈原并无关,且说屈原到底是一个怎样值得后世悼念了近2300年的人物。
屈原
明于治乱丨娴于辞令
在说到屈原时,让人首先联想到两个词屈原为什么要跳河自尽:离骚、爱国主义诗人。这两个词,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话说就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明于治乱丨爱国很稀缺
屈原生活在最为动荡的战国,当时七个诸侯国各霸一方,秦国最强大,欲吞并其他六国。楚国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秦国最强劲的敌人。
那个时代,包括孔子都是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朝秦暮楚的纵横家比比皆是。而屈原的核心思想却是:忠君爱国。他也有着“明晓国家治乱道理”的能力。但是因奸臣谋害,被撤职流放。在秦国吞并楚国后,屈原悲痛欲绝,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沉汨罗江。
让后世铭记的正是屈原的这种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气节”。苏轼在《屈原塔》里如是说:“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2.娴于辞令丨香草美人
指屈原的文学成就。以《离骚》为例,它的价值究竟如何,可以引用苏轼的原话来表达:“《离骚》价值极高,足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正是其美好理想得不到实现,悱恻缠绵的哎吟。这其中有趣的是“香草美人”,后世误认为屈原是“同性恋”,其实这也是屈原所开创的一种表达方式,以最纯粹美好的感情-爱情来比喻对国家、对君主的热切感情。
屈原无疑是伟大的,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文学方格,都深深影响着后世文人。
屈原究竟是不是自投汨罗江?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是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那么把端午节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但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姑且不论屈原是否存在,就他投江自尽而言史学上也是众说纷纭。
关于屈原死亡的过程,目前有很多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屈原在楚国屡屡遭受小人排挤、多次被楚王流放。当楚国首都被秦兵攻陷时,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但是在2011年出版的《屈原楚辞大全图解》中,作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屈原出身于巴族巫师家族,是一个勇于探索、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但没有自沉汨罗江,而且高寿而终。由于葬礼采用的是巴族最高规格的船棺水葬,而被世人误解为“自沉汨罗江”。
船棺葬是比较古老的一种下葬形式,目前发现最早的船棺距今约3500年以上,约在夏商时代。船棺葬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死者遗体放进形状似船的棺材里,再行安葬。
船棺葬分为船棺陆葬、船棺崖葬、船棺水葬。此书中的作者认为屈原采用的船棺水葬。当年人们将屈原的遗体安置在船棺中,让船棺顺流而下。送葬的亲人们乘坐龙舟在船棺两侧护送船棺,同时不断地向船棺抛去粽子等陪葬品。这些逐渐演化成后来的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此外,当时主持葬仪的祭司乘坐的船紧随船棺之后,船上高悬“魂兮归来”的招魂幡;岸上还有一队人跳着安魂舞---当船棺最终沉没于江水后,葬仪才告结束。
由此看来,在历史上,屈原很可能是寿终正寝,之后采用船棺葬的形式进行安葬,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以讹传讹才出现屈原怀抱石头自投汨罗江的说法。
来源:综合自万仟堂,墓政参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