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模式在水稻产区不鲜见养鸭技术,优点在于很好养鸭技术的结合了水稻田的生态特征和水禽的生长习惯,解决了人禽争粮的矛盾,且用饲料不多,而能获得粮、禽双丰收,水禽的蛋、肉、毛和粪都有用处。模式操作如下:每群水禽500只左右,由1人管理,在水稻栽秧后到抽穗前这一阶段,把幼水禽放到稻田中饲养,每日早晚赶回棚,放牧前不喂食,每晚回棚可少量补饲,白天水禽啄食稻田中生物和昆虫,禽粪肥田;水稻抽穗到收获这一阶段,将水禽放养到水塘、河流中,或结合深水养鱼,禽粪作为鱼食,塘泥又来肥田;水稻收获之后又将水禽放回稻田,啄食散落谷粒,减少粮食损失,这时可不补饲,只有在填肥水禽时才补饲。这样完成一次循环该出栏的水禽让其出栏,补充雏禽进行下轮饲养。 本区养鸭甚为普及,并有一套饲养棚鸭的传统技术,利用稻田多、水沟渠多、水面多的特点,以大量贝类、田螺、昆虫和散落田间的谷粒、麦粒为食。分“春水鸭”、“秋水鸭”两季,鸭群百只,多者上千只,由1~2人放养,每只鸭只要1公斤左右的“开口粮”,3个月左右,活重达1公斤左右上市,仅四川盆地各县年产肉用鸭在3000万只以上。由于水稻产区,习惯放养鸭群,既可让鸭啄食水稻中害虫与水生生物,又可排粪肥田,一只鸭年产鲜粪75~90公斤,一只鹅年产鲜粪约125~150公斤,可促进水稻丰产,保护生态平衡。具体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适时放牧,栽种后到抽穗前这段时间,将雏水禽放到稻田中,可起到中耕除杂草灭害虫的作用,水稻抽穗后到收获时期,将水禽放到河流、湖泊、沟渠中,早上放时少喂或不喂,让其充分觅食天然饲料,只有在填鸭、填鹅催肥时才用更多的饲料。有的地方养水禽与养鱼结合,利用水禽粪肥塘,塘水养深水鱼,塘泥肥田,农作物收割后,水禽又放回田里,以水禽消灭杂草和害虫,啄食散落的谷粒,达到农牧双丰收,从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养鸭技术,养鸭技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