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阅读善施教化,还可以这样玩!
卷首:主题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界不断探索创新的语文领域,主题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在某些地方有相通之处。来自安徽省全椒县逸夫小学的王婷婷老师,刚参加工作不久,就以如此专业的态度研磨语文,研磨教学,着实可贵。更可贵的是给予青年教师以专业引领的语文前辈,本期湿地阅读,将带来别开生面的群文设计以及群文课评,欢迎亲们围观品鉴!
群文设计
师恩难忘
——由《孔子游春》引领的主题阅读教学
文/王婷婷
【阅读主题】
师恩难忘
【整体说明】
当我们开始这次群文阅读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教学目标】
1.以“课内外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有效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2.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领悟“通过具体事例来解读师恩”。
【教学内容】
1.课内阅读:《孔子游春》《理想的风筝》
2.课外阅读:《作文上的红双圈》《我的老师》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所有文章,感受作者怀念师恩。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体悟师恩,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出议题
1.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孔子游春》,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善施教化?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想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
(2)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具体事例)请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并批注自己的体会,小组内讨论,然后交流。(出示默读要求: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空白处作批注,写写自己的体会。)板书:代表性
2.交流分享,梳理写法
(1)出示第八自然段,了解水的品性,感受孔子通过自己对水的领悟来启发弟子如何做人。
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水是真君子啊!)
②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的四大理由各是什么?
(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孔子和他的弟子分别有什么样的志向呢?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性格?
板书:写具体
3.总结:
(1)要将事例写具体,最主要的是要将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要搭配描写,这样能够更加突出人物的特点。
(2)事例要有代表性,其实是指要选择最能说明某个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放到文章中来。
3.归纳写法:写人作文的目的,是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因此,凡是在写人作文中写到的人物性格特点,都需要配相对应的事例。
二、举一反三,对比阅读
快速浏览课文《理想的风筝》,完成学习任务:
1.《理想的风筝》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A、谈腿疾
小结:刘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身带残疾,却乐观幽默的老师。他以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个学生,这么好的老师怎能忘记?
B、写板书
小结:这样一个年过半百,身带残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坚强的意志!
C、放风筝
小结:在刘老师的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2.刘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总结:在进行写人作文时,可以选择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来写,同样,在我们进行阅读时,也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事例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语文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这种学中做,做中学中慢慢积累的。
三、学而不厌,阅读概览
1.老师也为大家找了2篇关于难忘师恩的文章,请你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来阅读《我的老师》(节选)和《作文上的红双圈》,填写《同步阅读卡》,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看你们阅读后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可以先读一读,再讨论。
(附:同步阅读卡)
学生讨论后汇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学生汇报引出主题:师生情(板书)
四、主题拓展
1.推荐阅读:海伦?凯勒《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魏巍《我的老师》
2.同学们,这六年里,有着多少让我们感动的瞬间,也一定有让你感激或留念的老师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代表性
具体事例 师生情
写具体
作者简介:王婷婷,安徽省全椒县逸夫小学语文教师,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语文人。
群文课评
精准定向 创意组文
——群文阅读《孔子游春》评课稿
文/曹发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对各位前来听课研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深深的感谢!今天我校四位老师呈现了四节展示课,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对我校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
下面我就王婷婷老师的群文阅读课汇报一下我的观课感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王老师的这堂课在阅读课中加入了新的元素——群文阅读,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生动、精彩的、由《孔子游春》引领的主题阅读教学——“师恩难忘”。
说实话,对群文阅读我也知之甚少,只是上次在滁州市李艳小语名师工作室到城东小学送教送培时观摩过。知道群文阅读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2-4篇或者更多形式多样的文章,建构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教师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完成集体建构,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王婷婷老师的这堂课优点很多,我主要谈以下四个优点:
优点一 阅读主题定位精准
群文阅读的选文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能体现教师明确的教学意图。王老师这节课的阅读主题是:师恩难忘。在学生即将小学毕业的时候,结合本单元的“师恩难忘”的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我认为贴合此时此情此景,容易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发现、体悟身边的师恩,这也是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深入的感恩教育。因此,“师恩难忘”这一主题的定位既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共同阅读、分享的兴趣。
优点二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王老师以“课内外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师恩难忘”这一主题为依托,以一篇文章带动多篇,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孔子游春》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师恩的写作方法,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回顾《理想的风筝》一文中的写作方法,并带动课外两篇阅读的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我的老师》。王老师通过这一组文本的教学,举一反三,对比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解读师恩”。
优点三 组文内容的选取典型、恰当
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学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容易发展比较阅读、综合信息等语文能力,而且费时不多。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所缺少的。然而,群文阅读教学的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阅读议题的选择和阅读内容的优良。议题的选择决定了选文的组合。教师可以从作者、体裁、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心选择文章。王老师从文章人文内涵和表达方式的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心选择了这样一组文章。组文的选取有课内刚学过的22课《理想的风筝》,有课外阅读两篇,均是抓住“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现师恩”的写法,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就抓住这一写法,进行强化感悟。
优点四 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共145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而小学语文12册教材,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定阅读量,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厚实语言的积累。厚积而后才能薄发。同时,当今信息知识大爆发,每天人们都经历着大量知识的涌现,要想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浏览、略读、跳读这些快速阅读的方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王老师在这堂群文阅读课中,指导学生默读《孔子游春》,找出关键词句,批注、讨论、交流;然后快速浏览课文《理想的风筝》,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运用快速浏览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外资料《我的老师》(节选)和《作文上的红双圈》,填写《同步阅读卡》,交流、汇报。通过“快速浏览”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的阅读速度得到切实的强化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从海量材料中快速提取精要信息、发现有用知识的能力。
这堂课也给人留下了不少探索空间:
1.我觉得群文阅读更要重视小组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小组活动要是真实高效的,组内成员有分工,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实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落实合作。这堂课中,两篇课外阅读用时很长,用了23分钟,从8:43分—9:06分。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分组交流、合作互助还是有些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是独自完成,没有参与到组内的探讨交流。建议这个环节的时间适当缩减,快速浏览阅读的时间缩减,引导将合作互助交流落到实处。
2.我觉得“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表现效果。
3.浙江教改之星金奖获得者蒋军晶有个观点,我很认同:“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你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这堂课,我认为在阅读《孔子游春》后,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概括刚才用的阅读方法,阅读《难忘的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再次提炼、强化这一学法,而不是由老师包办代言。
4.“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还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二则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但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文本中选择喜欢的片段来进行朗诵展示,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课堂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会更深刻,同时,也利于培养语感。在《孔子游春》课文学习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孔子论水言志的主要段落,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如果在补充课外阅读时,也适当地让学生将喜欢的句段朗读分享,可能我们课堂的语文味就更浓了。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中“量”的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更新的“质”的飞跃。通过这堂群文阅读课,我觉得更值得思考的是: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反映出来我们要培养学生们“学习”的习惯、倾听与专注的习惯、提问的习惯、讨论与分享的习惯、辨析的习惯、梳理的习惯。这些能力和习惯是很难一蹴而就的,这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细致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做到。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只用寥寥数语就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的交流中去,进而提高阅读活动的效率。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课感受,可能有些是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拍砖。
让我们在小语路上共同探索,一路前行。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曹发敏,安徽省全椒县逸夫小学教导主任。
策划:湿地阅读编辑部@语文湿地
主编:司艳平
编辑:张爽 朱春芳 王红枚
制作:陈浩
投稿:jinran@yuwenshidi.com
教法就是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