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气象部门的信息什么室什么空,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2日到8月21日。面对长达4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你准备好了吗什么室什么空?这是今天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最高气温预报图》,望祖国大地,处处烫得发红,红得发紫。
很多小伙伴们此时的理想生活恐怕是这样的什么室什么空:
晚饭有鱼有虾,
空调wifi西瓜,
葛优同款沙发,
夕阳西下,
什么室什么空我就往上一趴。
忽然想到,在遥远的古代,没有空调的古人们都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夏的呢?从古诗词中,我们也许能一窥其景。
1
去往深山茂林,享受大自然的清风爽气。
青山环翠,林木森森,风景秀丽的深山茂林,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的避暑胜地。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中写道:“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当城市还是烈日暑天,山中早已清凉一片,桐叶拂擦着窗户落下,稻花散发的香味缭绕着屋舍,温度适宜,美景相伴,不得不佩服陆游真会找纳凉消暑的好地方。又如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市中酷热难当,山中却凉风习习。怎不叫人心情爽快?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山中清凉,诗人袒身青林中,解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拂过,不拘礼法,潇洒旷达,尽享清凉。
2
栖身楼台凉亭,赏花纳凉两相宜。
唐代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诗人身在楼台,眼前景象色彩艳丽,幽静清丽,自然感觉身心清凉。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人凭水闲卧,荷花摇曳,竹林轻响,夏夜水亭纳的凉清爽闲适跃然纸上。唐代刘禹锡也有诗句“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这里面提到一种避暑建筑“水亭”,据描述是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3
烹茶品茗,食用清凉饮食。
宋代梅尧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中饮,煮茗自忘归。”诗人不仅会找地方,到了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刹,本就清凉,再来一杯清茶入口,自然舒服地“忘归”。唐代杜甫有诗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将古代公子小姐们吃冷饮消暑的情景描述地非常细致。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就是古代的冰激凌,还被诗人写得如此唯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一口清凉。
4
不为外物侵,心境自然凉。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销暑》中写道:“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白居易还有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南宋诗人陆游则有《夏日》:“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不借外物,宁神静气,避免心浮气躁,凉意自来,这可谓是古人纳凉避暑的最高境界了。
END